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風險交流部一室主任 陳思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發展,食品信息交流已成為連接消費者、生產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橋梁。食品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讓人應接不暇。然而,其中的信息卻往往真假難辨,如何辨別這些信息的真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嚴謹和系統的解決方案。
2024年6月19—21日在山東濟南舉辦的“2024(第三屆)食育發展大會”上,食育網特別邀請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一室主任陳思,現場與大家分享《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用生動的案例、科學的數據和前沿的理念,為我們揭示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的應用和推廣。
科普的困境與挑戰
陳思主任指出,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領域,精準科普正逐漸成為解決信息傳遞難題的關鍵。精準科普的目標在于克服傳統科普面臨的“難破圈”“難影響”及“社會風險”等困境。
破局之道: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
陳思主任提出,傳統的科普工作往往停留在信息的單向傳遞,而精準科普則強調將信息轉化為行動,從理念的細微調整到系統的全面優化,構建策略體系,實現從“傳達”到“改變”的飛躍。
她提出實現科普目標,需要目標理念、技術方法、主力隊伍、程序步驟等方面進行轉變。。
精準科普的實踐案例: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
精準科普的具體實踐案例中,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典型問題被重點提及。陳思主任以“野生毒蘑菇中毒”為例,詳細介紹了如何運用社會科學循證方法進行精準科普。
據統計,每年約有1500余起中毒事件,十年來死亡人數高達788人。面對這一挑戰,精準科普首先,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知調查,了解受眾的認知和行為模式,識別影響受眾的風險感知和行為改變的核心因素。
其次,針對核心影響因素,將科普目標從寬泛的“不采不食”具體化為降低辨識能力的樂觀偏差,例如通過設計手機闖關游戲,幫助受眾掌握毒蘑菇辨識技巧。
最后,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設計多元化的科普作品,例如針對老年人群的情感微電影、針對年輕人群的音樂短視頻、針對城市人群的快閃短視頻等,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傳播,實現精準科普。
展望
陳思主任強調,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模式,需要建立學科化和專業化的團隊,加強食育策略研究,才能真正實現科普目標,提升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
精準科普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體系。它強調以受眾為中心,通過跨學科團隊合作,運用社會科學循證的方法,形成研究、應用和效果評估的閉環,從而在基層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未來,精準科普將在更多領域發揮其獨特作用,助力食品安全教育的普及和深化,為公眾健康保駕護航。
2024年6月20—21日,2024(第三屆)食育發展大會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大會圍繞主題“推動食育交流 探索食育落地”,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專家學者和優秀的食育工作者,通過主題分享、現場觀摩等方式,深入探析食育未來發展。(詳見:2024(第三屆)食育發展大會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 食育網將持續發布大會嘉賓的精彩主題演講,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