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東南州堅持把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作為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堅持全學段、全學科貫通,通過定任務、建陣地、搭平臺、營氛圍等措施,努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
一是定任務,構建勞動教育新體系。以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為導向,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三類勞動設置10個任務群,內容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1-2年級側重在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中選擇,3-4年級及以上各學段涵蓋三類勞動教育。每個學段對同一任務群作出不同要求,幼兒注重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小學生注重基本習慣養成、初中生注重勞動知識技能、高中生注重勞動自主服務意識、職業院校學生注重實習實訓、普通高校學生注重社會實踐的勞動理念。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由學校根據實際條件對項目進行開發建設。截至目前,黔東南州各級各類學校開發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農耕、非遺傳承等“勞動+”系列課程15門,勞動教育課題立項20個。
二是建陣地,拓展勞動教育新空間。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納入“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場地或實踐基地建設。盤活學校閑置用房、空地、天臺閑置空地等資源,建立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團、自然資源等部門密切合作,結合各地各校實際,安排一批“校農結合”生產基地、土地、山林、草場、景區景點,確認一批廠礦企業,依托自然生態資源、紅色教育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大型公共設施、城鄉社區、福利院、科技館、圖書館、青少年宮、科研機構、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等,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中小學生的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從衛生清掃、內務整理、食品加工、種植養護等推薦不同的家務勞動,重塑家庭勞動教育陣地。截至目前,建立校內外勞動教育基地433個,遴選州級實踐(實訓)基地17個,省級實踐(實訓)基地4個。
三是搭平臺,豐富勞動教育新載體。組建智庫平臺,成立由勞動教育教師和能工巧匠等組成的勞動教育專家委員會,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研機構等組成的區域勞動教育聯盟,組織開展勞動教育交流研討。提供活動平臺,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定期組織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勞動教育周主題活動。同時,積極為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機會和平臺。搭建展示平臺,充分利用勞動周組織開展專題講座、主題演講、經驗分享、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勞動實踐項目評比等勞動教育活動,根據學生的勞動過程、勞動態度、勞動成果等,客觀評價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過程和結果,進一步激發學生勞動潛能、增強學生勞動技能。截至目前,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周主題活動2400余次,覆蓋學生20萬余人次,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會治理5000余人次。
四是營氛圍,形成勞動教育新常態。堅持學校、家庭、社會協作,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團隊活動、家長學校課程相結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協同育人的導向。通過家長學校、農民夜校、社區學校、媒體宣傳等方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履行勞動教育家庭責任,支持配合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及時總結推廣各縣(市)、學校典型經驗做法,積極宣傳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機構開展和提供勞動教育服務的先進事跡,打造勞動教育品牌。鼓勵和支持創作更多以歌頌普通勞動者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大力宣傳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典型人物和事跡,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截至目前,評選勞動教育示范縣(市)6個、勞動教育示范學校34個、勞動教育優秀工作案例15個、勞動教育優秀教學案例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