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疫情的發生或與食用野生動物密切相關,暴露出國民食育知識的匱乏、科學素養的缺失,對食育不了解、不重視的現實問題。因此,在當前及后疫情時代,必須有力推進食育工作,普及食育知識,強化國民的食育意識。
飲食教育簡稱“食育”,狹義的“食育”指關于飲食行為的教育,是指對孩子進行包括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和飲食衛生安全等一系列營養學的教育;而廣義的“食育”指通過關于“飲食”的多層面、多角度實踐,幫助個體不僅獲得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且獲得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簡而言之,“食育”就是指與各種食物和飲食有關的活動和教育,可以幫助民眾了解“吃什么”、“怎么吃”以及“為什么吃”。
一、推進食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青少年體質迫切需要“食育”
民強才能國強。全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調查報告顯示,雖然目前生活水平較10年前明顯提高,但是兒童青少年的營養合理的比例卻沒有明顯增加。有學者對600名青少年開展的“飲食營養與膳食健康問題”調查顯示,其中485名青少年對健康飲食知識缺乏全面的了解、沒有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存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偏食、飲食不規律等。另一項研究表明,我國7-22歲青少年肥胖檢出率伴隨年份的變化,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協會專委會委員洪平指出:“我國學生營養存在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的雙重挑戰。”因此,需要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食育工作,讓青少年獲得關于“吃什么”的知識,以保證營養均衡,提高體質。
(二)有效防治生活習慣病迫切需要“食育”
近年來,因挑食、葷素攝入不均衡、不吃早飯等原因所引起的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生活習慣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過度瘦身引起的營養不良的人群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由飲食不科學和食育缺位造成的疾病、亞健康等疾患以及家庭醫療費用增加和人力資本損失等社會危害已相當嚴重。如不適時開展食育,幫助民眾獲得“怎么吃”的知識,那么,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流行或將成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
(三)傳統飲食文化傳承迫切需要“食育”
飲食中所包含的內容和生活樣式,是文化的體現。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淵源而流長,從“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到“食志、食功、食德”的孔孟食道,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勤儉古訓,從“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到“食不言,寢不語”的飲食禮儀,無不體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思想精髓。飲食文化是地區、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傳統飲食文化逐漸被淡化,西餐傾向日益明顯,餐桌上畜禽肉類高能量食物消費大增,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豐富的蔬菜類、糧谷類食物卻大幅減少,若不及時推行“食育”,任其發展下去、必將會引起蘊含了大量健康、合理觀念的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丟失。在開展“食育”過程中,通過食物將個體與家人、家鄉聯系起來,通過對烹飪方式、餐具選擇、進餐禮儀以及進餐環境等方面的傳承與遵循,回答“為什么吃”的問題,并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二、推進食育工作舉措
從縱向上看,食育貫穿人的一生,是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從橫向上看,食育關切所有群體,是全覆蓋零拒絕的教育。因此,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主體的全面參與、有效聯動。
(一)開展食育研究,適時推動立法
應從中華民族發展的現實需要及長遠利益的角度和高度,充分重視食育的長遠戰略意義。通過組織營養、教育、文化等跨學科、多領域專業人才開展食育研究,厘清新時代我國食育的基本理念、完善有我國特色的食育內容、建立專門的推行機構,明確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適時推動立法,使我國的食育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二)開發食育課程,打造食育鏈條
對兒童、青少年的飲食知識與習慣的教育影響著未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學校作為兒童,青少年的成長之地,自然成為食育工作的重要主體。開發與各學段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食育課程,是打造食育全鏈條的關鍵。教育工作者應把“食育”置于與德智體同樣重要的地位,通過構建一套有一定難度和梯度的、學習化的食育課程和教材,確保食育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幫助兒童、青少年養成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培訓食育師資,保障食育質量
食育是涵蓋德、智、體、美、勞多方面教育的一個體系。不能說它涵蓋了“五育”所有的教育內容,但它是“五育”之基、是滲透在各育之中的。因此,在大力培養專門的食育師資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有計劃地在現有基礎教育教師培訓中增加食育知識的培訓內容,幫助每一個普通教師都獲得食育的知識和意識,在其學科授課中有意識地融入食育,高質量的把食育工作推動得更加廣泛、更加可持續。
(四)強化食育宣教,動員全民參與
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兼顧受眾面、時效等因素,以數字化、知識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為出發點,提供交互性、即時性服務,利用人們休閑娛樂的碎片化時間開展食育宣傳教育。此次疫情中,部分群眾不具備科學選擇適宜食品、不了解應如何洗手、戴摘口罩等知識,給防疫工作造成一定困擾,而這些都是食育里最基本的應知應會知識。這一事實警示我們,必須對營養意識不強、缺乏辨別能力,不了解科學進食知識的民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以提升他們的防病抗災能力。同時,還應積極探討家校合作的全方位教育新模式,通過“餐桌上的課堂”、“大手拉小手”以及“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培養民眾的生存能力和價值觀。
每一次危機,都是危中有機!此次新冠疫情,讓民眾有機會深刻反省人與自然的關系、審視自身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是科學、廣泛普及食育知識、強化食育意識的良好時機。當前形勢下,通過對食育工作的盲點、難點、堵點進行再思考、再謀劃、再部署、再落實,提高全民的“食育”知識,就是為人民群眾豎好防火墻、守好健康門!
王金平(南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相關連接: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食育之策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