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與食育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如何以食用野生動物為戒,反思這場全國蔓延的疫情,進而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的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誘因與食育缺失密切相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與食用野生動物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食材原料的唾手可得,使得人們對飲食的追求從“日常所需的果腹之物”逐漸變成“日益膨脹的口腹之欲”。在一些地方,食用野生動物已然成為了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地方飲食文化的亞文化傳統。
繼2003年“非典”爆發之后,社會各界呼吁“禁食野味”的聲音不斷,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對于“食用野生動物易攜帶未知病毒”這一嚴重問題毫無認知、甚至不以為然,盲目貪食野味,為人類健康埋下了深深的隱患,也直接導致了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風波。這同時也反映出國民食育知識的匱乏、科學素養的缺失,暴露出對食育不了解、不重視的現實問題。
因此,我們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過程中,要對如何控制食野生動物之“欲”、強化飲食安全之“育”、提升身心健康之“質”進行再思考,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誘因進行再反思,對加強食育工作的盲點、難點、堵點進行再謀劃。
二、食育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食育,也就是與各種食物和飲食相關的活動與教育。具體來說,是指“每個國民為在自己一生中能夠實現健全的飲食生活、繼承飲食文化傳統、確保健康等而自覺培養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學習關于飲食各種知識及選擇食品的判斷能力的學習過程”。我國食育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產生,主要以經驗、習慣等方式存在于民間,尚未形成明確的食育概念。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民健康問題。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基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健全支撐與保障、強化組織實施”等七方面的戰略任務。
食育是“舌尖上的教育”、營養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既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種回歸教育的生活。通過食育,能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人格,培養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梢哉f,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食育作為大衛生、大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承載著促進全民健康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職責。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命題。其切入點是傳播科學營養、安全健康的理念,關鍵點是運用專業的知識吃出營養、吃出安全、吃出健康,落腳點是發揮大中?。ㄓ變簣@)的功能作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啟示和警醒我們: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箭在弦上、勢在必行,亟需以食育為抓手,采取四個方面的對策舉措,從源頭上建構起不想、不敢、不需、不愿食用野生動物的邏輯鏈條和內在機制,教育引導人們吃出健康體魄、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等疾病的能力。
一是盡快將食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國民教育在“堅持為黨育人的初心、為國育才的立場”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國民教育體系完備,是加強食育的最佳方式。
這是因為大中小幼學生群體是培育飲食習慣、培養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終生自我食育理念的最佳時段。更為重要的,能夠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進學生家長、進而帶動社會更加關注食育,促進整個社會形成科學飲食、安全飲食的良好風尚。
因此,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應將食育盡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相應的必修課程,培養具有高食育素質的教師,編制食品衛生安全手冊、食育教材、家長讀本等,通過建設食育試驗區、試點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學校,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環節,以此提升大中小幼學生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讓食育知識、食育思維、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
二是積極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健康是吃出來的,很多疾病也是吃出來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富貴病”、食源性疾病、肥胖等現象,都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2003年的“非典”、正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都是吃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決于自身和飲食結構。食育的匱乏、甚至缺失,使人們對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習慣缺乏必要的認識,種種不規律、不科學、不合理的的飲食習慣嚴重危害著國民健康。
以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有利于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理性的生活方式,從而使國民堅信食育對健康的有益性,使健康的飲食方式成為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終生生活習慣,最終達到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飲食思想觀念的目的。
三是借食育之機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淵源而流長,從“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到“食志、食功、食德”的孔孟食道,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勤儉古訓,從“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到“食不言,寢不語”的飲食禮儀,無不體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修養往往見諸于細節,小細節的背后蘊涵的是大文明、大格局。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國家文明的縮影,是國民素質、禮儀素養的體現。見微知著,就小處看,文明用餐、節儉用餐、衛生用餐、安全用餐的用餐禮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良好的教養、涵養、修養;從大處言,反映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禮儀傳承和品德素養,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社會風尚。
可以說,食育對整個民族的國民體質、國民素質及民族文化傳承弘揚都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在食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與就餐禮儀,弘揚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的大善之心和謙恭敬讓、勤儉節約的大國之道,讓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形成互滲、互融、互通的文化共育體系。
四是遵循食物自然規律是食育的內在要求。
早在25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總結出了健康飲食的法則,規范了食物的內容與結構:“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天人合一”飲食思想文化,古人對食物進行了全面、科學選擇和優化,認為飲食的節律不僅要符合人類自身的生理規律,更要合乎晝夜交換、季節更替、歲時轉變的自然規律,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命規律。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捕殺、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顯然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飲食思想。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要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倡導一種敬天惜物的主流價值觀,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飲食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總結人類食物選擇和優化的進程規律中,充分認識食用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摒棄愚昧落后的飲食文化,深刻反思我們飲食觀念的誤區和陋習,弘揚和發展科學健康的飲食文化,提升國民健康素質,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作者系南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與食育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如何以食用野生動物為戒,反思這場全國蔓延的疫情,進而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的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誘因與食育缺失密切相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與食用野生動物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食材原料的唾手可得,使得人們對飲食的追求從“日常所需的果腹之物”逐漸變成“日益膨脹的口腹之欲”。在一些地方,食用野生動物已然成為了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地方飲食文化的亞文化傳統。
繼2003年“非典”爆發之后,社會各界呼吁“禁食野味”的聲音不斷,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對于“食用野生動物易攜帶未知病毒”這一嚴重問題毫無認知、甚至不以為然,盲目貪食野味,為人類健康埋下了深深的隱患,也直接導致了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風波。這同時也反映出國民食育知識的匱乏、科學素養的缺失,暴露出對食育不了解、不重視的現實問題。
因此,我們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過程中,要對如何控制食野生動物之“欲”、強化飲食安全之“育”、提升身心健康之“質”進行再思考,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誘因進行再反思,對加強食育工作的盲點、難點、堵點進行再謀劃。
二、食育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食育,也就是與各種食物和飲食相關的活動與教育。具體來說,是指“每個國民為在自己一生中能夠實現健全的飲食生活、繼承飲食文化傳統、確保健康等而自覺培養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學習關于飲食各種知識及選擇食品的判斷能力的學習過程”。我國食育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產生,主要以經驗、習慣等方式存在于民間,尚未形成明確的食育概念。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民健康問題。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基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健全支撐與保障、強化組織實施”等七方面的戰略任務。
食育是“舌尖上的教育”、營養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既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種回歸教育的生活。通過食育,能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人格,培養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梢哉f,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食育作為大衛生、大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承載著促進全民健康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職責。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命題。其切入點是傳播科學營養、安全健康的理念,關鍵點是運用專業的知識吃出營養、吃出安全、吃出健康,落腳點是發揮大中?。ㄓ變簣@)的功能作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啟示和警醒我們: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箭在弦上、勢在必行,亟需以食育為抓手,采取四個方面的對策舉措,從源頭上建構起不想、不敢、不需、不愿食用野生動物的邏輯鏈條和內在機制,教育引導人們吃出健康體魄、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等疾病的能力。
一是盡快將食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國民教育在“堅持為黨育人的初心、為國育才的立場”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國民教育體系完備,是加強食育的最佳方式。
這是因為大中小幼學生群體是培育飲食習慣、培養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終生自我食育理念的最佳時段。更為重要的,能夠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進學生家長、進而帶動社會更加關注食育,促進整個社會形成科學飲食、安全飲食的良好風尚。
因此,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應將食育盡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相應的必修課程,培養具有高食育素質的教師,編制食品衛生安全手冊、食育教材、家長讀本等,通過建設食育試驗區、試點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學校,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環節,以此提升大中小幼學生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讓食育知識、食育思維、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
二是積極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健康是吃出來的,很多疾病也是吃出來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富貴病”、食源性疾病、肥胖等現象,都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2003年的“非典”、正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都是吃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決于自身和飲食結構。食育的匱乏、甚至缺失,使人們對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習慣缺乏必要的認識,種種不規律、不科學、不合理的的飲食習慣嚴重危害著國民健康。
以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有利于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理性的生活方式,從而使國民堅信食育對健康的有益性,使健康的飲食方式成為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終生生活習慣,最終達到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飲食思想觀念的目的。
三是借食育之機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淵源而流長,從“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到“食志、食功、食德”的孔孟食道,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勤儉古訓,從“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到“食不言,寢不語”的飲食禮儀,無不體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修養往往見諸于細節,小細節的背后蘊涵的是大文明、大格局。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國家文明的縮影,是國民素質、禮儀素養的體現。見微知著,就小處看,文明用餐、節儉用餐、衛生用餐、安全用餐的用餐禮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良好的教養、涵養、修養;從大處言,反映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禮儀傳承和品德素養,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社會風尚。
可以說,食育對整個民族的國民體質、國民素質及民族文化傳承弘揚都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在食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與就餐禮儀,弘揚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的大善之心和謙恭敬讓、勤儉節約的大國之道,讓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形成互滲、互融、互通的文化共育體系。
四是遵循食物自然規律是食育的內在要求。
早在25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總結出了健康飲食的法則,規范了食物的內容與結構:“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天人合一”飲食思想文化,古人對食物進行了全面、科學選擇和優化,認為飲食的節律不僅要符合人類自身的生理規律,更要合乎晝夜交換、季節更替、歲時轉變的自然規律,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命規律。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捕殺、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顯然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飲食思想。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要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倡導一種敬天惜物的主流價值觀,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飲食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總結人類食物選擇和優化的進程規律中,充分認識食用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摒棄愚昧落后的飲食文化,深刻反思我們飲食觀念的誤區和陋習,弘揚和發展科學健康的飲食文化,提升國民健康素質,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作者系南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