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食話與中國濕地博物館聯手打造的【知食博物館】系列公益食育課程,圓滿落下帷幕啦。中國人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我們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核心要素。而“食法自然”正是我們食育課程的重要主題之一。
我們認為,食育不只是教會人們飲食健康的課程,更是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它所承載的不止健康的飲食知識,還有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
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們和中國濕地博物館一起,經過多次用戶調研和溝通交流,最終挑選了稻米、魚、柿子、酒這四種集西溪濕地本土文化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于一體的食物,進行課程研發。
01 粒粒皆辛苦,稻香千里傳
米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糧食,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國際濕地公約》還把水稻田定義為了人工濕地的一種。所以【知食博物館】第一節課的主角就是“米”這種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
02 如魚得水,年年平安
【知食博物館】系列課程的第二節課,是圍繞“魚”進行開展。
從遠古時代開始,魚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及精神世界中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重點了解了魚的食用價值之后,孩子們還在家長的協助下,親手制作了好吃的魚丸,實際感受制作食物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創食力。
帶領大家學習增強保護魚類的意識,樹立科學可持續的飲食方式,創造關于魚的新故事。
03 柿柿如意,尋味西溪
西溪濕地每年10月都會舉辦火柿節,據傳這種柿子曾是皇室專用的貢柿,最早成熟、口感也最甜最糯。而我們【知食博物館】系列課程的第三節課,正是在火柿高掛的秋季,圍繞“柿子”展開。
有比手掌還大的大磨盤柿,也有圣女果大的小吊柿;
有紅色的軟柿、青色的脆柿,還有獨特的黑柿; 有新鮮的柿子,還有經過加工的柿餅、凍柿子、柿子片、柿子果醬、柿子醋、柿子酒……
認識了柿子的不同原始形態和加工后形態之后,孩子們還了解了柿子的食用注意事項。
并且在老師的帶領下,化身小小廚師和小小設計師,用柿子和糯米粉制作一個美味的柿子大福,用神奇的“太陽之染”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柿染杯墊。
在我們的食育課程中,品嘗和制作是兩個必不可少的主題。
我們希望孩子們不是一味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在實際的體驗和操作中,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成長和感悟。
04 小小微生物,釀酒大功臣
西溪有著非常悠久的酒文化,當地人喜愛用糯米發酵釀制成酒。
西溪“梅花酒”更是明代名酒,與竹葉青、虎跑泉酒齊名。宋高宗趙構也曾因西溪酒美而免除此地酒稅。
在【知食博物館】最后一節課上,孩子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次獨特的“酒釀”之旅。
了解酵母菌在釀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秘看不見的微觀大世界; 學習傳統的釀酒制作過程,感受中國釀酒文化的歷史悠長; 品嘗桂花酒釀小圓子,體驗酒釀這種由時間帶來的獨特風味; 在家長協助下制作酒釀吐司布丁,親手用酒釀制作一份美食……
在整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讓他們在感官體驗中發現不同,獲得認識,收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