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一,浙江少兒頻道“藝教新周刊”參觀采訪了我們的食育課堂。
當天的課程在杭州市丹楓實驗小學的食育教室開展。這是一個完全為食育課而設計的空間,集科普、教學、體驗于一體。
教室里擺放著一個個小小的儲物罐,里面裝滿了各種生活中常見的食材,以供孩子們的辨認和學習。
而完善的配套設施,加上多功能廚具,則能夠滿足課程所需的全部基礎烹飪操作。
本次課程的主題是《粒粒皆辛苦》,從大米這種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出發,圍繞可持續飲食的理念而開展。
二年級的小朋友們穿上了統一的圍裙、手套、帽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的五感出發,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幫助米寶寶回家的游戲,分別認識了糙米、糯米、黑米以及大米的區別。
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辨食力、言食力、創食力、美食力、悅食力。
這也是食育課對孩子最直接的兩點幫助,讓孩子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吃。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在課堂上體驗了大米的一生,從中感受“粒粒皆辛苦”不僅僅是因為飯粒中浸透了農民辛勤的汗水,更凝聚了稻粒自身的生命力量。
并且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用剩食制作手鞠球飯團。從捏飯團到擺盤裝飾,再到打包整理,同學們個個化身小廚神,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人離開土地太久,不了解這一碗飯背后的辛勤勞作,是造成糧食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帶領學生一起做飯團,就是從想要愛惜糧食到掌握如何愛惜糧食,引導他們去思考生活中更多不浪費的可能。
二年級的許戡迪小朋友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今天我學到了一粒米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們要感謝農民伯伯,以后要珍惜糧食,不浪費每一粒米。”
食育不僅是舌尖上的飲食教育,更是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所以在食育課程中,我們不僅會告訴孩子怎么吃,還會引導孩子做出適合自己、健康和愉悅,且富有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的飲食選擇。
通過培育身心健康的個體、幸福美好的家庭,從而構建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態,達成人和食物、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食話從2015年開始聚焦食育,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與浙江工商大學等機構和國內外教育專家合作,研發了一系列的食育系統課程。
杭州市丹楓實驗小學將這套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大力推廣,覆蓋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每周一都會有一節食育課。
這個學期的課程主題是“食法自然”,圍繞四季更替、物候變化而展開,結合感官食育和二十四節氣,集現代飲食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于一體,受到了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一致好評。
二年級的吳雨祺小朋友告訴記者,自己非常喜歡食育課,“這是我本學期第7次上食育課了,我每一節課下課后,都非常期待下一節課,因為每一節食育課都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們還走進了浙江大學附屬小學、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求是競舟小學、上海平和國際學校、錢江貝賽思外籍子女學校等多所學校。
我們希望能夠集結更多認同食育理念,
并樂于參與的食育同行學校,
一起來倡導并推動中國食育的健康發展。
對于在校內開設系統食育課感興趣,
添加助手“食小花”
回復“食育同行學校”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