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食話創始人吳敏受邀參加了九三學社浙江省第二屆農業科技論壇暨2020中國·仙居楊豐山梯田豐收節。本次活動由九三學社浙江省委主辦,社臺州市委、臺州市農業農村局、中共仙居縣委、縣政府共同承辦。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社會服務部部長徐國權,社省委副主委馬永信、葉正波,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國榮,中共臺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朱巧湘,社臺州市委主委何曉霞,中共仙居縣委書記顏海榮等出席現場。
社省委社會服務部、中共臺州市委統戰部、社臺州市委、臺州市農業農村局、仙居縣委縣政府相關負責人,社內農業專家、臺州市農業界代表、社員代表等120余人參加活動。論壇以“梯田保護開發與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多位社內外專家舉行了《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考》《梯田保護開發與輕簡化稻作技術》《誰知盤中餐》《農業遺產活態利用的創建方法》《鄉村文化復興解讀——探索中國新鄉村文旅建設的未來》《地質文化村建設——助力鄉村發展》等6個主題報告會研討和分享,集中展示了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為推動仙居加快科技和農業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新路徑。 食話創始人、九三學社社員吳敏以《誰知盤中餐》為主題,圍繞“大米”這樣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講述了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農耕智慧與飲食文化。 “農耕社會,很多漢字直接起源于田間勞作,反應在谷物成長加工、糧食流通、飲食風俗里。比如‘豐’,像一棵根莖粗壯、籽實飽滿的農作物,它是從金文字‘豐’簡化而來。這個字就是兩株‘豐’放在一種叫做‘豆’的器皿里,本意是‘盛滿’。古時人們會用這種方式向神靈祖先進獻,表達敬畏和感恩。”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種水稻的國家之一,谷穗甚至作為標志出現在了我們的國徽上。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米為原料,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也孕育出了悠久璀璨的中國農耕文明:感知節氣,順應自然;敬畏風土,感恩惜食;創想發揮,食材百變……”
食話一直以來致力于推動的食育正是以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一直傳承的傳統飲食文化為基礎,結合新時代科學健康的飲食理念,教育孩子們與食物建立認知和連接,重新構建自己的知食體系。它不單是教飲食健康的課程,更是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為此,食話還開發了一整套系統的食育課程,走進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多所小學。 并且在2017年發起“中國食育倡導者行動”,與政府、社區、媒體、企業、博物館、公益機構等社會各界聯動,讓食育走進更多中國家庭。 在本次分享中,吳敏老師還重點強調了食物不浪費與可持續飲食的重要性。 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也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了重要指示,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在世界各地,有14億公頃的土地被用來生產糧食,最終浪費的糧食面積比中國國土面積還大。全球每年1/3人類生產的食物從未進入餐盤,都是被丟失或浪費了,這相當于13億噸食物。” “在物質豐盛的時代,我們仍然需要關注饑餓的世界。為了讓人們牢記糧食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關注部分國家目前仍然存在糧食短缺問題。” 食育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教育孩子們做出適合自己的、健康和愉悅的,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可持續的飲食選擇,通過培育身心健康的個體、幸福美好的家庭,從而構建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態,達成人和食物、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馬上就要到來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全世界人民在這一天圍繞糧食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提醒大家重視農業、愛惜糧食,呼吁人們攜手與饑餓和營養不良做斗爭。 如果你也想在日常生活中為食物可持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為你準備了一個錦囊,在食話微信公眾號回復“食物不浪費”即可領取。 中國食物教育,我們期待更多同行者。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