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區實際,開展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構建了“雙驅動·三維度·四融合”勞動教育模式,助力學生勞動素養明顯提升。
目前,全州各縣(市)、中小學校已全覆蓋開展了勞動教育實踐技能競賽,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正如火如荼推進,黔南州第三屆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技能競賽也即將開賽!即日起,州教育局將對縣、校勞動教育經驗做法進行系列展播,供各縣、校互學共鑒、共同進步,助力全州教育高質量發展。
今天我們推出貴定縣經驗做法,一起來看~~
貴定:奏響勞動教育奮進曲,書寫育人新篇章
在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貴定縣秉持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積極探索、系統謀劃,以一系列扎實有力的舉措奏響勞動教育的激昂樂章,讓勞動之美潤澤每一位學子的心田,為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貴定力量。
科學規劃,筑牢勞動教育根基
貴定縣將勞動教育納入“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全縣49所中小學全面鋪開勞動教育實踐。精心制定勞動教育清單,確保每周1節勞動教育課落地,同時將其納入教育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從頂層設計層面為勞動教育提供堅實保障,引導學校、教師、家長重視勞動教育,形成全縣上下協同推進的良好態勢。
課題引領,推進勞動教育標準化
依托省級課題《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化開發研究》,貴定縣深挖地域特色與民族文化,結合課程標準,開發出縣級、校級勞動教育資源清單。著力構建“基本勞動知識+特色勞動技能+專業勞動技能+社會實踐勞動”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教學案例群,推動勞動教育科學化、規范化發展。通過課題研究,將民族文化如苗族蠟染、布依族傳統手工藝等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厚植民族文化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特色辦學,構建多元勞動課程體系
各學校立足本土,充分挖掘縣域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出70門獨具特色的校本勞動課程。云霧鎮憑借茶產業文化優勢,開設采茶、炒茶、茶道、品茶、貢茶等系列課程,讓學生沉浸式體驗茶文化與勞動實踐的融合魅力;德新鎮的《苗嶺之鄉》校本課程,生動展現當地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及勞動生產方式;貴定縣第四中學的苗族蠟染課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這些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勞動教育內涵,使勞動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實踐賦能,拓展勞動教育空間
貴定縣累計投入350萬元,建成金海雪山魚菜共生科技農業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等2個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及縣域內4個其他實踐(實訓)基地,并投入20萬元購置勞動工具、農具等設備。此外,在縣級中職學校建成金海雪山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和魚菜共生科技農業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場所。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已累計接待6.1萬名學生開展勞動研學,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勞動素養,還創造410萬元收入,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創新評價,激發勞動教育活力
貴定縣借助現有勞動教育資源及獲批的2項省級勞動教育課題,積極探索“積分制”勞動教育評價模式。通過全覆蓋聽評課、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勞動教育課堂、學校勞動成果、學生勞動素養養成等進行量化考核評價。同時,創建省州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3個,以科學評價機制推動勞動教育質量提升,激發學校、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下一步,貴定縣將持續深化勞動教育改革,不斷完善特色勞動育人體系,通過更多元的實踐項目提升學生自理能力與勞動素養,推動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讓勞動教育在貴定大地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培育出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貴定一小:構建“1+2+N”勞動教育新樣態
近年來,貴定縣第一小學立足“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理念,以“勞動清單制度”為抓手,創新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勞動教育體系,形成“1+2+N”勞動教育模式(即以學校為主導、家庭與社會為雙翼、多元實踐為延伸),有效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一是清單引領,課程體系科學化。成立勞動教育教研團隊,系統梳理1-6年級勞動教育清單,涵蓋生活技能、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六大模塊,配套開發《勞動教育紀實手冊》,將勞動教育納入常態化課程。通過“每周一課+主題實踐+學期研學”三級課程鏈,實現勞動教育規范化、序列化。
二是家校社聯動,實踐資源立體化。校內建設“耕讀園”“手工坊”等勞動基地,打造沉浸式勞動場景;校外聯動金海雪山研學基地、文化局等社會資源,開展非遺傳承、環保實踐等特色活動,累計組織5300余人次參與。家庭層面通過家長會、家委會、線上社群等渠道,指導家長落實“家庭勞動崗”,家校協同率大大提升。
三是多元評價,成長激勵可視化。建立“四維評價”機制:依托勞動清單實施課程評價,結合校園勞動周開展技能競賽,引入社會機構參與實踐評價,借助文化節展示綜合素質評價。
下一步,學校將持續深化“勞動清單+”行動,深度融合貴定本土文化,開發茶藝、民族手工藝等特色課程,建設“勞動+非遺”“勞動+生態”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勞動中傳承民族文化、厚植鄉土情懷。
貴定縣昌明小學:溫勤樂勞,培勞養志
近年來,貴定縣昌明小學立足學校實際,因校制宜,著力打造校園“棉文化·溫暖教育”,以“五溫五為”為主要抓手,探索建立“溫勤樂勞·培勞養志”的勞動教育目標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是推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學校積極整合課程資源,不斷推進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將勞動教育深度融入各學科教學中。通過在低年級開設“生活自理小能手”、中年級開展“校園服務我先行”、高年級設置“創意勞動工坊”等,積極推進學校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建設,不斷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二是打造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23年,貴定縣昌明小學立足校情,投入近20萬元,為37個教學班打造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白疊苑,學校以白疊苑為載體,開設“131勞動社團”,旨在讓學生親身經歷勞動教育全過程,每年有針對性的學會1—2項勞動技能,感受勞動之美。
三是積極營造濃厚勞動教育氛圍。學校通過設立勞動周、研學旅行、主題隊日活動、勞動成果展演等,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等節日,發揮家校協同育人功能,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開展集中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認識、增強勞動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