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搭网配资,股票带杠杆,贵阳股票配资公司,炒股配资官方网

 食品伙伴網 | 食品有意思 關于我們

廣西桂林:2024年幼兒園優秀教育案例系列——糯香南瓜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2-24  來源:桂林市幼研會
核心提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很少去主動關注桂林地方美食,了解知之甚少。如何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如何挖掘、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有效的活動,使教育教學富有現實的教育價值?小廚房可以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空間和制作南瓜餅所需的材料,讓幼兒自由,自主的探究。從南瓜到南瓜餅制作的過程,幼兒通過課程活動,不僅能了解南瓜餅的營養成分、制作工藝和相關傳統文化等知識,還能在一次次動手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4年桂林市幼兒園優秀教育案例系列27
    糯香南瓜餅
    桂林市機關幼兒園鐘瑩
    一、課程緣起
    現實生活中,孩子們很少去主動關注桂林地方美食,了解知之甚少。如何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如何挖掘、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有效的活動,使教育教學富有現實的教育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育資源既要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經驗和視野。南瓜餅作為桂林地方傳統美食,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蘊含了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學因素。小廚房可以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空間和制作南瓜餅所需的材料,讓幼兒自由,自主的探究。從南瓜到南瓜餅制作的過程,幼兒通過課程活動,不僅能了解南瓜餅的營養成分、制作工藝和相關傳統文化等知識,還能在一次次動手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廚房食育課程《糯香南瓜餅》就由此而來。
    二、行為調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開展“糯香南瓜餅”這一課程前,教師對各類資源、幼兒經驗、教育價值等內容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一)幼兒經驗調查
    在課程開展前,了解幼兒的已知經驗及其真正想知道的問題十分重要。因此,教師下發調查表,從“對于南瓜餅你知道什么”和“關于南瓜餅你還想知道什么”這兩個問題入手,了解幼兒的現有經驗及想法。孩子們的圖畫和家長的注解顯示,大多數孩子對南瓜餅的外形、顏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桂林有做南瓜餅的習俗。而在“還想知道的問題”中,孩子們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面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作為課程開展的支持者,我們對問題進行羅列和篩選,為接下來的課課程實施和制作環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經驗調查既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尊重,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還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正在開展的食育活動,而那些同南瓜餅有直接關聯且幼兒能從中得到較為豐富經驗的問題就可作為后期課程實施的內容。讓課程活動基于幼兒的問題,成為課程的起點和歸宿。
    (二)各類資源調查
    有效的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較為豐富的人力、社區、園所資源,可以為本次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三、基于兒童視角的課程目標和框架
    (一)課程目標
    為了使課程在開展中更有目標和方向,圍繞南瓜餅的由來、南瓜餅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會提“桂林南瓜餅”這三個關鍵問題,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五大領域的內容,制定了本次課程活動的主要目標。
    (二)課程框架
    結合行動前的調查結果,以幼兒為課程主體,預設本次課程活動框架。
    四、基于關鍵問題的課程實踐
    (一)認識桂林美食
    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讓幼兒了解了桂林的本土美食,去發現、尋找桂林的特色美食,對家鄉的美食產生喜愛之情,激發制作家鄉美食的興趣,從而引出了“糯香南瓜餅”。
    (二)南瓜餅有什么故事?為什么要吃南瓜餅?
    有哪些關于南瓜餅的傳說故事?為什么要吃南瓜餅呢?小小的腦袋里,裝滿了大大的問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說著心中的問題。“怎樣才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呢?”教師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們。
    文文:可以買書,從書中找答案。
    安安:可以問“小度”,它很聰明,什么都知道的。
    蒙蒙:可以找爸爸媽媽幫忙,一起上網查資料。
    瑞瑞:我去問我的奶奶,她很喜歡吃南瓜餅,應該知道答案。
    《指南》提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因此,在一番交流后,我們決定把尋找答案的機會交給孩子們,讓他們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第二天,孩子們紛紛拿著自己的調查結果,三五成群地說著自己找到的答案??吹胶⒆觽兡樕系南矏傊?,教師決定開展一場“圓桌討論會”,以沙龍的形式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知道有關南瓜餅的故事及要吃南瓜餅的原因。就這樣,孩子們合力找到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三)南瓜餅是怎么做的?
    1.南瓜餅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于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安安:南瓜餅是怎么做的,你知道嗎?
    天天:我看過奶奶做過南瓜餅,是一個一個的。
    翩翩:可以上網看一看,這樣不就知道是怎么做出來的嗎?
    笑笑:“我在油茶店吃過南瓜餅,那里的阿姨會做南瓜餅。”
    聽著孩子們的對話,教師了解到孩子們對南瓜餅的制作已經有了一些片段式了解。順應孩子的興趣,教師讓孩子們把問題帶回家,經過回家跟爸爸媽媽的探討,孩子們大致了解了制作南瓜餅的過程,并將碎片化的經驗和畫面進行了梳理?!吨改稀诽岬剑?ldquo;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教師引導孩子們將所見所聞、體驗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做成南瓜餅制作步驟圖粘貼在小廚房主題墻上,方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南瓜餅的制作步驟和方法。
    “看”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匆曨l,看制作流程,不僅僅停留在“看”這個動作,而且會將已有經驗同看到的新事物進行聯系,并記錄看到的事物。這才是有意義的“看”,也能更好地支持幼兒的下一步學習。
    2.準備工具和食材,做好制作準備
    “鐘老師,我們也好想自己做南瓜餅。”“自己做的南瓜餅一定很好吃的!”孩子們興奮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想親自動手制作南瓜餅的愿望已露出萌芽。
    在看到孩子們對制作南瓜餅有著十足的興趣和愿望后,教師開始思考:一是如何將五大領域的內容融入制作南瓜餅的過程,讓活動更加多元;二是如何放手讓幼兒在體驗中學會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帶著兩個問題,南瓜餅制作之旅就開始了。
    《指南》提到:“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交流分享,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教師在拋出“制作南瓜餅需要哪些工具和食材?”的問題后,以《指南》精神為指引,支持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一起整理出需要的制作工具和食材。孩子們聽到指令后,快速組合完成。他們一邊討論,一邊記錄,不一會兒就相繼完成了。
    孩子們分享梳理完需要的工具和食材后,自主行動,開始尋找食材和工具。
    孩子們犯了難:“鐘老師,東西都羅列好了,那我們到哪里去找這些東西呢?”安安說完后,孩子們也開始紛紛討論起來。
    在制作南瓜餅前,教師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放手,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學會解決問題?因此,當孩子們為食材和工具犯難時,教師沒有第一時間將解決方法告訴他們,而是引導幼兒大膽詢問身邊的老師,提升自信、自主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尋找食材的過程中,孩子們走進食堂,詢問食堂阿姨。在了解到需要向后勤楊主任申請后,孩子們拿著清單向食堂的阿姨尋求幫助。得知能提供食材時,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食材解決了,那工具呢?不一會兒,小朋友按照記錄表的指示,在小廚房找到了勺子,碗,南瓜餅模具等等。就這樣,在教師的幫助下,孩子們終于解決了食材和工具的問題。
    在準備材料的環節,我們支持和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式,探究和解決問題,為自己想要制作南瓜餅收集材料,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鼓勵幼兒和引導他們做簡單的記錄,將各自零散的知識用圖紙這種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與同伴交流,師生一起對收獲的支持與經驗進行概括總結。在幼兒遇到瓶頸時,是用簡單的提問進行引導,讓他們安全、直觀、直接動手進行活動。
    3.走進小廚房,制作家鄉的味道
    所需的食材和工具到位后,孩子們馬上分工合作,迫不及待地在小廚房里制作起了南瓜餅。他們“剪”、“舀”、“和”、“揉”、“搗”、“搓”,儼然間成了有禮有節的小廚師,挺像回事呢!
    子賢:我和媽媽一起做了蒸南瓜,軟軟的,甜甜的,可香了。
    想想:我跟著媽媽學做南瓜餅,先搗南瓜泥與糯米粉和在一起,再搓成小圓球壓扁再油里煎一下,很好吃的!
    當教師出示幼兒塑料刀工具,孩子們很驚奇,各個都迫不及待地想開始制作美食,不僅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經驗。
    思雨:“怎么切不起來???”愷文:“把刀放在南瓜上,像我這樣用力切下去。
    志文:“我也是這樣的,你看我切下來這么多南瓜條”鵬宇:“你們看,我的南瓜快切好了”
    靜怡:“你看我把南瓜切成細條了,因為我有力氣?。?rdquo;
    玹宇:“看,我還能切得更細更細。”
    容妍:“要小心點哦,不要削到自己的手,削到手會流血的。”
    永強:“如果流血可以貼一塊創可貼”杭?:“流血很痛的,我們還是小心點吧”
    沐藍:“這種刀可以切蛋糕的,也可以切南瓜。”
    這樣的體驗機會實屬難得,幼兒在動手操作中,不斷嘗試、探索以及借鑒同伴經驗,最終學會使用工具。在實踐中,幼兒調動了生活經驗,自發交流使用工具應注意的安全事項以及有可能產生的后果,這是個意外的收獲。
    在切南瓜的整個過程中,幼兒是積極的、投入的。他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運用多種感官與工具、材料親密接觸。這些在平常生活中難以參與的活動,讓他們充滿了驚喜。教師深切地感受到幼兒親身體驗的成功,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促使教師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去引領幼兒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索。
    “鐘老師,我們真的能成功嗎?”這不,安安就遇到問題了:在和面的時候,糯米粉又黏又稀。孩子們對比自己和的面和老師和的面,發現生活老師和的面比孩子們稠很多。“是不是因為我們把南瓜泥太多了了,所以才這么?。?rdquo;“如果像老師一樣,把一點一點地把糯米粉加進去,會不會不稀呢?”那么,和的面到底要怎么樣才是合適呢?經過一系列的思考和詢問,操作,孩子們終于知道和面要少次多加糯米粉,直到把糯米粉和成了團狀,不稠也不稀。
    孩子們用模具制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們把面團放模具中后,發現和面的時候面太黏了,面團脫膜的時候粘黏在模具上面了,南瓜餅掉不下來。于是老師讓小朋友和同伴一起協商解決這個問題。
    樂樂:“面太黏的時候,要加粉,像和面一樣,慢慢地加粉”
    元元:“可以輕輕醮一下粉”
    寶兒:“像做冰皮月餅放在分里面裹一下,洗個澡”
    司儀:“裹粉,面不會太黏也不會太干”
    在孩子們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下,南瓜餅終于出鍋啦!香味濃郁、松軟甜糯的南瓜餅,立馬征服了孩子們的味蕾,迫不及待的想嘗一口!從一個小小的面團到制作成為一個南瓜餅,孩子們在直接感知和親手制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感受著自我服務的快樂。孩子們一口一口吃著自己制作的南瓜餅,別提多滿足了!
    3~6歲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南瓜餅制作環節是幼兒自由操作、發現、學習的好機會。在制作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有新疑問:芭蕉葉可以吃嗎了?如何區分面粉和糯米粉?怎樣采摘茶葉?等等。也許教師們擔心會有突發狀況和種種的不確定性,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確定性,孩子們才能獲得更多的驚喜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體驗完整的探索過程,不要打斷和干預孩子們的操作,只需觀察和記錄他們的即時發現,給予他們支持引導他們一起分享經驗,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共同體驗、收獲的樂趣。
    (四)為什么大家都會提“桂林南瓜餅”?
    1.元旦集市,宣揚家鄉特色美食
    每逢佳節時分,桂林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南瓜餅,與親朋好友共享天倫之樂。在今年的元旦集市,全園的小朋友一起制作、分享南瓜餅,寓意著團圓和美滿的寓意。我們邀請了家長義工一起參與制作南瓜餅,又香又糯的南瓜餅又一次成功出爐了,這次是南瓜餅的創新玩法,孩子們在事先做好的南瓜餅上用巧克力勾線筆在上面進行創作。一種全新的體驗,在孩子們熱情的參與中,不一會兒南瓜餅就售馨了。
    2.家長義工,解密桂林南瓜餅
    元旦活動結束后,72班家長張婕元的媽媽給小朋友講述南瓜餅與“桂林”的故事。在張媽媽講述后,孩子們終于知道桂林南瓜餅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桂林人杰地靈,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種植出來的南瓜色澤金黃,香味濃厚,除此之外,配上上等的糯米后,南瓜餅的品相和味道都格外出眾。因此,南瓜餅成為桂林有名的地方美食。
    五、趣探南瓜
    各種各樣的南瓜齊聚在小廚房里,孩子們在制作美食的同時,也對南瓜充滿了好奇和興趣,每個孩子都開始用自己的方式來認識這些南瓜。
    (一)“稱”南瓜
    圓寶看著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南瓜說:“我們來比一比,看看哪一個南瓜重?”
    ⒈用手掂量
    兩綠色的南瓜,到底誰比較重呢?
    婕元說:“我先用手來比一比。”結果發現,顏色較青,有黃色條紋的南瓜是兩個南瓜中最重的。
    ⒉用稱來測量
    圓寶想到了可以用稱來進行測量,說干就干,孩子們從小廚房找來了電子秤稱重。孩子們發現:比較稱上面的數字大,就是哪個最重。在使用不同測量方法的時候,孩子們都得出了相同的結果:顏色較淺的南瓜最重,沒有條紋的貝貝南瓜最輕。
    (二)“量”南瓜
    樂溢:我用自己的積木和南瓜進行比較,黃色的南瓜有13塊積木那么高。”
    婕元:“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我見過哥哥用過。”
    圓寶:“南瓜高到數字8這里,“南瓜平著放到數字21。”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商量出解決的辦法。于是,孩子們向班上老師借來了尺子,開始對南瓜進行測量,并和同伴分享交流了測量的過程和結果??磥恚灰嘈藕⒆拥哪芰?,為他們提供思考問題的平臺,他們就能很好地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找到解決的辦法。
    教師反思:
    幼兒積極愉快的參與到活動中,在觀察、比較、測量中了解南瓜的外形特征,共同思考、討論、體驗、探究、分享自己的發現與感受?;顒又惺冀K關注并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細心觀察每個幼兒,以此洞察幼兒的內心想法,給予適宜的幫助和支持。
    (三)“挖”南瓜
    對南瓜的肚子進行了一番探究后,教室里擺放著了切開的南瓜,小朋友七嘴八舌討論了起來,“南瓜的肚子里面會有什么呢?”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開展了探索活動《肚子里的秘密》。于是,我們挖南瓜籽的行動開始了,怎么挖?用什么工具材料來挖?孩子你一嘴我一句討論開了……最后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表征記錄的方式,一起整理出取南瓜籽的不同工具材料,并進行了嘗試。
    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幼兒天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磨滅的。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對南瓜的內部結構充滿了探究欲望,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記錄、互相交流和分享,體驗發現的樂趣。
    幼兒在探究嘗試中獲得了用不同工具挖南瓜籽的技巧,知道遇到問題要想辦法并嘗試,或向同伴主動尋求幫助,體驗了合作解決問題的快樂。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孩子實踐的機會,肯定幼兒在其中發現的問題,最終引導幼兒尋找適宜的工具并獲得成功。
    (四)數南瓜籽
    大大小小的南瓜籽又引起來孩子們的興趣:南瓜肚子里有多少南瓜籽呀?
    《指南》提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在數南瓜的過程中,孩子們第一次是用估數的方法;看著觀察南瓜籽,心里估算一個數量,第二次是排隊點數的方法;給一個一個的按順序排隊,有的是邊排隊邊數,有的是全部排好隊了在數,可是個別幼兒數著數著數字就數亂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通過交流自己的問題和方法,我們進行了第三次點數,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數,這次有了同伴們好的經驗和方法,每個組都把自己的南瓜籽數的清清楚楚。孩子們發現每一顆南瓜籽對應一個數字的數數方法是最正確的。
    《指南》提出:“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顒又凶プ×?ldquo;生活中的數學”的要領,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具體的問題,孩子們在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和以此形成的數學思維比獲得一個標準答案更為重要。
    (五)洗南瓜籽
    先給南瓜籽洗澡吧!孩子們將南瓜籽從瓜瓤中取出來清洗。不要小看南瓜籽小小的,數量不多,可是清洗起來真的很費勁呢!“這個南瓜籽也太滑了吧,一不小心它就從手里溜走了,我還要去找它。”
    實踐中孩子們發現:把南瓜籽放在水里面,它就會浮起來,自然就和南瓜瓤分開了。還發現用筐子濾南瓜籽,南瓜瓤會從筐子的洞洞掉出去。發現這個重要信息,我們快行動吧……
    (六)南瓜籽辯論會
    挖出來的南瓜籽可以做什么呢?有的孩子要想把南瓜籽扔進垃圾桶里去,我連忙制止:“把南瓜籽給我吧。”孩子們奇怪地問:“鐘老師,南瓜子要干什么呀?”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于是引發孩子間的問題:南瓜子能不能吃?
    《指南》提出:“與別人的看法不同時,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并說出理由”。因此,由于小朋友們出現不同意見,他們決定來進行一場來辯論賽!
    孩子們調動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到底南瓜籽能不能吃,接下來要通過試驗來驗證孩子的想法,讓我們開始吧……
    (七)制作南瓜籽
    1.第一次制作
    怎么才能把南瓜籽煮熟呢?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提議用烤箱來烤南瓜籽。材料集齊后,小朋友們立即開啟子制作模式。鋪南瓜籽,放烤箱,烘烤……但是成品卻不是那么成功。
    孩子們很納悶:為什么我們的南瓜籽有些是生的?
    接著我們抓佳這一契機,購買了超市買了一袋南瓜子,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快問題。小明友們發現自己制作的南瓜子與其他南瓜子相比,南瓜子黏在一塊了,買來的南瓜子是一顆一顆的;嘗過自己制作的南瓜子的寶貝嘗了嘗新買來的南瓜子,發現又香又脆,之前自己做的南瓜子嘗起來會在嘴巴里留下些許渣渣。
    “為什么會失敗”?我們把問題交給了幼兒思考,讓他們回家跟爸爸媽媽們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于是大家反思自己制作南瓜子不成功的原因:南瓜籽是濕的,南瓜籽放在烤箱里受熱不均勻。
    2.第二次制作
    根據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小朋友們商討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南瓜籽要用鍋來炒”,“還要不停地翻炒”,“南瓜籽要干的”,可是怎么讓南瓜籽變干呢?
    甜甜:“我在家用烤箱烤干了。”原來甜甜媽媽在家指導她把南瓜籽烤干了,讓她得到了珍貴的生活經驗。經過改進后,第二次制作大獲成功。孩子們品嘗著勝利的果實,用行動證明了南瓜子不光可以吃,而且非常的美味。
    《指南》指出:“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從第一次制作失敗到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再到引導幼兒學做簡單的歸納,最后幫助幼兒回顧自己探究的過程,使他們在真實的活動中積累自己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而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小朋友們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后,孩子們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煮熟的南瓜籽是可以吃的。
    生的南瓜籽能吃嗎?孩子們的好奇心又一次萌發了。認真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是我們需要做的事,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尋找幼兒園的保健醫生進行探究。
    孩子們親自上門找到了保健醫生,和保健醫生商討自己想了解的內容,而后就是聽保健醫生進行介紹。通過專業知識的介紹,孩子們尋找到了答案,生南瓜子也是能吃的。
    (八)包裝南瓜籽
    “南瓜籽一顆一顆的,怎么把它收集起?”妙妙問道。一一:“像爸爸媽媽一樣用保鮮袋裝南瓜籽。”
    小雅:“保鮮袋能放很久嗎?”
    保鮮袋能讓食品保存起來,這個方法可真不錯,生活中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長久的保存食品呢?對于老師的提問,有小朋友想到了做冰皮月餅的時候,用食品包裝將包裝月餅。老師告訴孩子們,小廚房有過塑機,可以將包裝袋進行密封,將食物與空氣隔開,可以更長久的儲存食物,原來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食物保存方法。
    (九)設計包裝袋
    圓圓:“包裝袋是透明的,不像超市里面的?”
    可可:“包裝袋上是有圖案的。
    麗麗:“設計一個標志吧!
    就這樣,“包裝袋設計小組”誕生了。大家通過自己的親手繪畫,終于設計出了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包裝袋,還有的小朋友把制作南瓜子的過程都畫出來了,還有的把制作南瓜子的過程創編成了小故事,跟小朋友進行分享。
    (十)分享南瓜子
    “炒熟的南瓜子我想帶回去給奶奶吃,可以嗎?”圓圓問道
    可可:“我想給爸爸的同事分享。”
    麗麗:“我們送給幼兒園的老師們吧!”
    我們在小廚房,不光收獲了美味的南瓜子,還將家鄉的美食分享給幼兒園的叔叔阿姨、老師們,還有親愛的園長媽媽,傳遞著我們的快樂。
    在探索南瓜的過程中,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觸,引起了他們的深層探究興趣。在這一過程中,進而生發出新的探索內容。
    孩子們在探究南瓜籽中的行為,反映出大班孩子發現探究及解決的意識能力逐漸提升,在每個活動中孩子都是從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階段的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觀察者和支持者,把主動權給幼兒,讓幼兒在每個活動中都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
    六、重新檢視網絡圖
    根據課程開展的不斷深入,幼兒在不斷地自主探究過程中,興趣和關注點在不斷變化著。遵從幼兒的自主探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一次次重新檢視網絡圖,舍棄了幼兒不感興趣的活動,衍生了一些幼兒最關注的問題,生發了新活動。課程網絡圖以全程開放的方式,跟隨著幼兒探究的腳步,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七、收獲與反思
    從活動初期到活動結束,幼兒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點,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孩子來說,“好奇”是習得經驗、促進發展非常關鍵的一步,是激發探索欲,發展探索能力、促進學習的核心?;仡櫤秃⒆觽円黄鹱哌^的探究旅程,幼兒從南瓜餅出發,了解桂林的傳統美食,制作南瓜餅,品嘗家鄉的味道,探秘南瓜,在觀察、探索、操作和交往中獲得了多感官的刺激與體驗,在幼兒的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他們慢慢學會了商討以及辯論,能清晰、整潔的畫出自己的想法,能主動探索發現最有效的辦法等等。
    在活動深入開展的同時不斷獲得經驗,開拓生活視野。在這其中也會發現,從一開始,孩子們發現問題都是找老師來幫助解決,到慢慢地能夠自主去解決問題,這一能力的轉變,讓我們感到欣喜。這一探究過程中,不僅孩子們收獲滿滿,家長也主動參與課程中,關注課程進展。全園教職工們的支持也進一步推動了課程的深入開展。
 

聲明:

  • 1.凡本網所有原始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食育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食育網”
  • 2.凡本網“來源”處標記“×××××(非食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為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 聯系方式:電話?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網,作為行業信息交流和推廣傳播平臺,旨在通過匯總行業信息,舉辦行業活動等,呈現中國食育發展動態。
電話: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郵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外亮甲店1號恩濟西園

  • 食育網公眾號

  • 食育網視頻號

  • 劉老師 18500193189
    (微信同號)
  •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