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第十屆中國肥胖預防控制科學大會公布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約19%的6至17歲青少年,這個數字在二十年間翻了整整5倍。
當我們驚訝于孩子們對"番茄長在樹上還是地里"的認知混亂時,日本小學生已能通過"給食科"課程精準計算膳食營養配比。食育從來不只是"吃飯教育",而是一場涉及健康、文化、科學、藝術等多個維度的深度啟蒙。
一、食育課程:如何自然生成?
(一)從生活場景中汲取靈感
食育課程的靈感往往來源于生活。廚房是食育的天然課堂,烹飪的過程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營養與文化的傳遞。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飯,從食材的選擇到烹飪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生動的食育課程。
例如,當我們挑選蔬菜時,可以讓孩子了解不同蔬菜的營養成分;在烹飪過程中,可以講解食物的消化過程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這種基于生活場景的食育,不僅自然發生,還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以文化為紐帶,串聯食育課程
食物是文化的載體,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這些地方特色美食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歷史、地理和人文的生動體現。將地方特色飲食引入食育課程,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獨特魅力,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四川的火鍋、廣東的早茶、東北的餃子等,都可以成為食育課程的生動教材。
此外,還可以通過故事、傳說等方式,講述食物的歷史和文化。比如,講述“舌尖上的中國”背后的故事,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食物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
(三)借助自然的力量,讓食育回歸本源
食物來源于自然,自然也是食育的最好課堂。我們可以帶領孩子走進農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了解食物的來源。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更能讓他們珍惜食物,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
此外,自然環境的觀察也能幫助孩子理解食物與生態的關系。比如,了解蜜蜂授粉對農作物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食物的生產離不開自然的饋贈,從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整合學科知識,構建食育課程的立體框架
(一)食育與科學的融合
食物的生長、加工、保存等環節都涉及到科學原理。通過食育課程,孩子們可以學習植物的生長規律、食物的化學反應、微生物的作用等科學知識。例如,在講解發酵食品時,可以引入微生物發酵的原理,讓孩子們了解酸奶、泡菜等食品的制作過程。
(二)食育與數學的結合
在食育中,數學知識也無處不在。從食材的計量、比例的計算到成本的控制,都需要運用數學思維。比如,在烹飪課上,讓孩子們按照配方計算食材的用量,或者通過比較不同食材的價格來制定采購預算,既能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
(三)食育與人文藝術的交織
食物不僅能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還能激發我們的藝術靈感和人文情懷。在食育課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們通過繪畫、攝影、寫作等方式表達對食物的感受和理解。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感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三、多種途徑助力食育課程自然發生
(一)家庭:食育的起點
家庭是食育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在家庭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開展食育:
1.親子烹飪活動:每周安排一次親子烹飪時間,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制作過程中。從簡單的水果沙拉到復雜的菜肴,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學習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講解食材的營養、烹飪的方法以及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2.家庭餐桌文化:餐桌是食育的重要場所。家長可以在餐桌上分享食物的故事,比如某道菜的來歷、某種食材的營養價值等。通過這種日常的交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食育。
3.家庭菜園:如果有條件,可以在陽臺或庭院開辟一個小菜園,讓孩子親手種植蔬菜。從播種到收獲,孩子不僅能體驗勞動的樂趣,還能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
(二)學校:食育的延伸
學校是食育的重要延伸,通過系統的課程和活動,可以讓更多孩子受益。以下是一些學??梢蚤_展的食育活動:
1.食育課程進課堂:學校可以將食育納入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食育課程。比如:
低年級:一米菜園種植與節氣觀察
中年級:食物銀行運營與經濟學啟蒙
高年級:碳中和餐食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2.校園農場體驗:學??梢岳瞄e置土地,建立校園農場。學生可以在農場里種植蔬菜、水果,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能讓孩子了解食物的來源,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比如,在天臺崗小學花園校區附設幼兒園里,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了解適宜秋季播種的蔬菜及種植要點,老師們組織孩子們開展了《播種小知識》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老師的講解,孩子們不僅初步掌握了秋天種植蔬菜的基本知識,還對各類蔬菜的生長特性有了一定的認識,激發了他們對種植的興趣。
3.食育主題班會和活動:學??梢远ㄆ陂_展食育主題班會和活動,比如“健康飲食周”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比如,在四川省直機關東通順幼兒園里,孩子們與食堂的師傅、保健醫生等開展相應季節的食育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們鏈接自然物候、感知節氣文化,在弘揚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引導幼兒喜愛食物、珍惜食物、感恩自然。比如小滿就開展了制作檸檬苦瓜茶的活動,孩子們和廚師一起清洗、晾曬、制作。小班孩子在其中更多是感受和體驗;中班孩子則會在老師和廚師的帶領下共同制作美食;而大班的孩子,老師會給予他們更多探索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基礎上做一些創新。
(三)社區:食育的拓展
社區是食育的拓展空間,通過社區活動,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到食育中來。以下是一些社區可以開展的食育活動:
1.社區烹飪課堂:社區可以定期舉辦烹飪課堂,邀請專業廚師或營養師為居民講解烹飪技巧和健康飲食知識。這種活動不僅能提升居民的烹飪水平,還能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
2.農產品分享會:社區可以組織農產品分享會,邀請當地農民或菜農分享他們的種植經驗,讓大家了解食物的來源。同時,居民也可以在分享會上購買新鮮的農產品,支持本地農業。
比如: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興隆街道辦事處開展“左鄰右社”泉城社區歡樂薈暨駐村第一書記農產品推介會活動,聚焦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核心任務,以多元參與的服務協同模式。在推介區,新鮮蔬菜、牛羊肉、玉米面、土雞蛋、撒子等特色產品琳瑯滿目,吸引了眾多居民前來挑選購買。
3.食育主題展覽:社區可以舉辦食育主題展覽,通過圖片、文字和實物展示食物的歷史、文化和營養知識。這種展覽不僅能吸引居民的關注,還能讓他們在參觀中學習。
比如,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古柏社區聯合成都高新區玉成志愿服務與研究中心開展了古柏社區——“舌尖安全”食品安全策展活動,將“畫展藝術”與“食品安全”巧妙結合,通過視覺藝術的魅力,吸引更多社區居民,學習并傳播食品安全知識。
(四)社會:食育的推動者
社會是食育的重要推動者,通過各種資源和平臺,可以讓食育課程更廣泛地傳播。以下是一些社會可以開展的食育活動:
1.媒體宣傳:媒體可以通過電視節目、網絡視頻等形式,宣傳食育的重要性。比如,制作“舌尖上的健康”“食物的奧秘”等節目,讓更多人了解食育。
2.企業參與:企業可以通過公益活動,推動食育的發展。比如,食品企業可以開展“健康食品進校園”“食育公益講座”等活動,為食育提供資源支持。
3.公益項目:讓食育惠及更多家庭 政府和社會團體可發起食育公益項目,為家庭提供食育指導和服務。
四、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為食育課程注入活力
(一)提升教師的食育素養
教師是食育課程的實施者,他們的食育素養直接影響課程的質量。因此,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讓他們了解食育的理念、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念。
(二)跨學科教師團隊的組建
食育課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組建跨學科的教師團隊可以充分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優勢,共同開發和實施課程。例如,科學教師可以負責講解食物的科學原理,美術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們進行食物主題的藝術創作,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撰寫關于食物的文章。
五、政策浪潮下的教育新基建
2023 年河南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專門印發的《關于實施河南省中小學食育工程的指導意見(2023—2030 年)》,要求到到2030年,全河南省形成一系列各具地方特色的學校食育課程體系,實現所有縣(市、區)幼兒園食育工作全覆蓋。但政策落地需要創新思維:
-
師資培養:師范院校增設跨學科食育專業
-
空間改造:將食堂升級為"飲食文化體驗館"
-
評價體系:建立包含食物認知、制作技能、文化理解的多元評估模型
當我們還在爭論預制菜的保質期時,日本小學生已開始研究如何用航天食品技術解決貧困地區營養問題。這場靜默的教育革命提醒我們:最好的課堂不在教室,而在充滿生活氣息的廚房、菜場、田間。當孩子們真正理解"一粥一飯"背后的生命故事,他們收獲的不僅是健康體魄,更是面對未來世界的認知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