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各地區各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開放獨特的課堂中不斷實踐與探索,綻放出青春的活力與風采。
培育勞動素養 拓寬育人空間
以日常為基,夯筑素養高臺。從校園環境維護到個人生活自理,將勞動意識深植心靈,塑造成長的牢固根基。
嘉善縣大云中心學校以重建勞動分類為方向,以“知行統一”培育路徑為宗旨,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學校教育,推動“五育”融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社會風氣。節假日,學生依據學校制定的梯度性“勞動清單”,家、校、社三方任務驅動螺旋遞增,讓學生養成“我愛勞動,我要勞動”的習慣。
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勞動實踐項目小組《橘一返三剩橘再利用》,則是根據初中勞動八年級下冊項目二《勤勞守正揚傳統——體驗家鄉農業生產》之任務二《家鄉農產品加工》一課進行拓展設計。
學生通過每一項勞動子清單作業,將“剩橘”經過各項勞動工藝最終形成衍生產品“小橘香水”和“小橘罐頭”,將工業化制作過程落地到學校實驗室,小組成員借助勞動清單設計攻破層層難關最終科技助農。教師通過作業清單中涉及的動手勞動與環境資源內容,提升學生的勞動興趣與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在校利用勞動課、課后服務勞動社團,逐步完成“當地剩橘收集→創意產品設計→勞動產品制作→師生分層互評→交流討論”等活動,充分借用當地縣域資源因地制宜、多學科融合,經過問題驅動實踐最后獲得勞動產品。
實施融合舉措 創新寄宿勞育
立足校情,探索住校生勞動教育有效路徑,實施“四個融合”,通過多元融合舉措培養學生勞動素養與綜合能力。
嘉善新世紀學校針對住校學生的特點,摸索出的一條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強化勞動教育,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實施了“四個融合”的勞動教育策略,即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活動、家庭、生活”等,賦予了學生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精神。
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如果園采摘、勞動技能競賽、家長開放日親子做美食、勞動月系列活動、志愿服務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樂趣,提升勞動技能。引導學生將勞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設置每月“勞動星”、“文明寢室”評比、參與社區服務、進行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聯動校外基地 開拓勞動場域
湖南省永州市雙牌二?。ㄔ鞯滦W)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新途徑,構建“兩點三線”、打造特色田園勞動教育體系,開創勞動育人新局面。
利用研學實踐,組織學生到祁陽湖美田園、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勞育基地進行“傳承農耕文化,逐夢勵志篤行”為主題的研學活動,領會農耕文化的傳承精華,感受現代農業的高效生產和科技創新的實際應用。
學校利用地處縣城郊區優勢,在距學校200米處租賃建設了25畝勞動基地,并以此為基礎,將基地建設為勞動實踐、校外德育和心理解壓于一體的綜合育人平臺,把課堂當做行走的大地,把大地作為生動的課堂。
多管齊下,促進勞動育人提質增效。每三周組織學生到基地開展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農耕實踐活動一次,通過耕地、種植、除草、澆水、施肥、采摘全過程的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勞動技能。每次勞作完,面對手起水泡、汗侵衣衫、蚊蟲叮咬等情況,勞動教師都及時的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真正含義;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種植的蔬菜做成菜肴,讓父母品嘗,塑造學生感恩之心。
育見勞動 賦能成長
連云港市海州實驗中學的同學們赴市農發集團花卉基地開展抗逆解壓暨勞動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中,學生們親手體驗捕魚的樂趣,感受自然的饋贈;采菱角、撿核桃、秋收采摘水果,大家在勞動中收獲滿滿,體驗豐收的喜悅。在秋季蔬菜采栽與管理、套大鵝、秋季草藥采集中,同學們在勞動中學習農業知識,感受田園生活的魅力,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連云港市城頭中心小學的校園里洋溢著一片生機與活力,學生在校內勞動教育場所——耕讀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勞動實踐活動。在耕讀苑,學生們化身為小小農業專家,他們仔細觀察蔬菜葉片上的蟲跡,小心翼翼地捕捉著螞蚱。在勞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識別害蟲,還體會到了保護農作物的重要性。
耕讀勵心智,實踐促成長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紅河州實驗學校依托“關懷和幫助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全面進步”的辦學理念,結合實際和特色,抓氛圍建設、課程建設、家校共育,確保勞動教育扎實、有效、深入開展,助力“雙減”落地。堅持抓好勞動教育必修課和勞動實踐,開展了“勞悟美,動長技”的課程體系,并輔助勞動基地“百花園、百草園、百蔬園”的種植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由于學生對中草藥知識的匱乏,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紅河州實驗學校針對中草藥的認識開設了特色課堂“草藥形態我知道”,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常見中草藥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為后續“百草園”活動的開設奠定一定的基礎。
此外,學校還通過組織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到“百草園”辨識中草藥等活動,有效增加學生對中草藥的認識,感受中醫藥治病的魅力,加強中醫藥知識的宣傳,提高師生鑒別中草藥的能力,增強中醫藥文化的自信,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校將石斛養殖帶進課堂
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羅涇分校為大力宣傳學校所在地的地域資源文化,在校內種植了大量的石斛供學生參觀學習,并且通過日常校園廣播的宣傳,學校學生大多知道學校有一條“石斛大道”,道路兩旁的香樟樹、果樹上種滿了石斛,每天早上七點會準時噴灑水霧,并且學生們都會經過這條石斛大道前往操場,可以說這是他們每天都能見到的。但是在與學生們的交談中了解到,很多孩子只是走馬觀花,只知道“上面種了石斛”,并不清楚石斛到底是什么樣的?石斛是怎么種上去的?為什么每天早上會有自動噴水裝置進行噴水?石斛到底有什么用?
針對以上問題,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羅涇分校做了幾個方面的努力。
1.整合課程設計
在課程設計中將勞動教育內容和科技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活動理解科技原理和應用場景。在理論方面,帶領學生了解石斛的習性、藥用價值、養護方法等,此外還向學生們宣傳中國的中草藥文化,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宣教。在實踐操作方面,帶領學生親手制作一份石斛盆栽,課后下發石斛養護記錄手冊,記錄時間、光照、濕度、溫度等影響石斛生長的數據,并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2.創新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親手制作、養護、觀察、調整等,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與學生一起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跨學科融合
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其他的學科,例如美術、英語等。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利用信息科技課上學習的內容,自己制作一份屬于自己的手冊,有的學生更是會插入一些石斛相關的圖片,使得手冊更加的符合它的研究對象,有些學生將一些石斛的養護要求及習性插入在自己的手冊上,以便自己能夠及時的查閱相關知識。更有好奇的學生去查閱了手冊上出現的一些名詞的英文翻譯,并將他們摘抄在對應的名詞邊,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英語的機會。
來源:嘉善教育之聲、文明連云港、雙牌教育、紅河教體、上海寶山,以上內容如有侵權請與們聯系,將及時刪除。如有疑問請聯系18500193189(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