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供應充足,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繼續保持“趨勢向好”的態勢。
1.主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保障食用農產品尤其糧食供應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石。2023年,全國糧食年產量為69541萬噸,比上年增加1.3%,比2019年增加3157萬噸,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我國已成為世界蔬菜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蔬菜成為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2023年,全國蔬菜年產量達到82868萬噸,比2019年增加10766萬噸;水果、豬牛羊禽肉、禽蛋、牛奶、水產品、茶葉等六類食用農產品產量分別約3.27億噸、9641萬噸、3563萬噸、4197萬噸、7100萬噸、355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5%、4.5%、3.1%、6.7%、3.4%、6.1%。
2.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2023年,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抽檢合格率達97.8%,比上年提升0.2%,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已連續8年穩定在97.4%以上。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3年第一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報告中顯示,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禽產品檢測合格率分別為97.3%、96.2%、94.7%、99.2%。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監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法治保障。
3.食用農產品生產轉型與源頭治理。以綠色化引領食用農產品生產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源頭治理取得顯著成效。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取得重大進展。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斷賦能,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果蔬生產與畜禽養殖機械化示范場(園區、基地)、數字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原材料基地等大量涌現。農產品“三品一標”行動取得重大成果,食用農產品生產實現量增質優。截至2023年底,累計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58種,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8%,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1.5%,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處置率穩定在80%以上,設施蔬菜規模擴大到3000萬畝以上,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總數達7.5萬個。
4.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風險?,F階段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主要來源于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非法添加、環境因素導致的有害物質超標等。極少數生產經營主體未按規范使用農獸藥、在食用農產品生產中超量使用添加劑甚至添加非食用物質,食用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工業“三廢”的排放可能導致土壤、水源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影響質量安全。
5.食品工業生產與市場供應。2023年,全國食品工業(含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以占全國工業4.8%的資產,創造了6.7%的營業收入,完成了8%的利潤總額,為穩經濟、促民生、保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約4萬家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9.0萬億元、616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2.3%。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的營業收入、利潤分別占整個食品工業比例的60.0%、22.6%,22.8%、27.0%,17.2%、50.4%。食品消費價格低位運行,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3%。
6.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2019年以來,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6997389批次,覆蓋33大類食品,總體合格率為97.27%,較上年上升了0.13個百分點。其中,糧食加工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及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5類日常消費大宗食品的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9.48%、99.19%、99.86%、99.87%、99.20%。在所抽檢的33大類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前五位食品依次是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乳制品、蛋制品,合格率分別為99.95%、99.93%、99.88%、99.87%、99.86%;合格率最低的后五位食品依次是餐飲食品、蔬菜制品、食用農產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水果制品,合格率分別為93.04%、96.23%、96.47%、97.68%、98.13%。餐飲食品中餐飲具的不合格率近年來逐年上升,2021年、2022年、2023年的不合格率分別為13.18%、18.76%、19.29%。
7.嬰幼兒配方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嬰幼兒配方食品備受全社會的關注。2023年,全國嬰幼兒配方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9.92%。2023年上半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抽檢嬰幼兒配方食品樣品3239批次,合格率為99.97%。2023年第三季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抽檢嬰幼兒配方食品樣品2649批次,合格率為99.85%。2019年以來,嬰幼兒配方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9.70%以上,顯示了較好的穩定性。
8.食品相關產品監督抽檢合格率。食品相關產品是指與食品直接接觸,可能會影響食品安全的各類產品。食品相關產品的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抽查食品相關產品包括非復合膜袋、嬰幼兒用塑料奶瓶、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食品包裝用紙和紙板材料等14種產品,涉及1607家企業生產的1620批次產品,發現46批次產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為2.8%。
9.食品工業生產轉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食品新質生產力水平持續提升。加快農產品與食品原材料基地綠色化轉型,穩固發展食品新質生產力的“壓艙石”;致力于食品傳統工業“智改數轉網聯”,托穩發展食品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盤”;著眼于食品新興產業“成鏈成群”,壯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增長盤”;前瞻于食品未來產業“育樹育種”,開發發展食品新質生產力的“潛力盤”。各地出現了一大批食品產業數字化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工廠、食品智能工廠、食品智能車間、兩化融合食品示范企業與星級上云食品企業。
10.食品安全的主要風險。從2023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監督抽檢數據來分析,食品中檢出的不合格項目主要涉及農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機物污染、獸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質量指標不達標等7大類,分別占不合格項目的比重為37.66%、18.81%、13.08%、11.01%、7.90%、5.85%、4.60%。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和重金屬污染等是現階段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隱患。
11.食品進口貿易規模。進口食品貿易對調節國內食品供求關系,滿足食品市場多樣性需求具有積極作用。2013-2022年間我國進口食品貿易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3%,2023年進口食品規模約達到1400億美元,繼續位居全球第一大食品進口國。進口食品品種幾乎涵蓋全部食品類別,最主要的三大類別是:肉類及制品(268.77億美元)、水產品(198.23億美元)、糧食及制品(186.47億美元),三大類別進口貿易額合計為653.47億美元,占全部進口食品貿易額的46.68%。2023年,進口食品來源地覆蓋全球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貿易來源地多元化格局。
12.進口食品的安全風險。2023年,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而拒絕入境的境外不合格食品共2358批次,比上年下降16.4%,被拒絕入境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來源地依次為日本、美國、越南、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韓國、泰國、俄羅斯、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合計為1554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總量的65.90%。濫用食品添加劑、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是境外食品拒絕入境的主要原因。
13.食品安全投訴狀況。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3年,消費食品投訴量在所有具體商品投訴中仍高居投訴榜首位,由2022年的78335件增加到2023年的88942件,同比增加13.54%。主要涉及餐飲行業、商場超市及外賣食品類糾紛。投訴內容主要集中在銷售已過保質期食品、網絡銷售低價肉制品的進貨渠道不明和無檢疫證明、食品中吃出異物、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未將食品進行充分烹飪熟透等。
14.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是強制性技術法規,是生產經營者的基本遵循,也是監督執法的重要依據。截至2023年11月,我國共發布156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涉及安全指標有2.3萬余項,這些指標涵蓋了我國居民消費的所有30大類340個小類食品,包括影響居民飲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蓋了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與此同時,修訂食藥物質目錄與推進“三新食品”審批,截至2023年11月,國家衛健委已發布3批102種食藥物質名單。2021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已批準“三新食品”216項。
15.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截至2023年,全國約有9780家二級以上醫院被確定為食源性疾病監測哨點醫院,覆蓋了所有省、地市和98%的縣級行政區域,同時指定32個省級疾控機構作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省級)中心”,建有27個國家風險監測質控參比實驗室和病因學鑒定實驗室,已構建起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為龍頭,各級疾控、醫療機構和相關部門技術機構共同參與的風險監測工作體系,且組織實施系統性、分層次和連續性監測,監測品種涉及糧油、果蔬、嬰幼兒食品等29大類,囊括259項指標,涵蓋種植養殖、糧食收貯、生產和加工、銷售和餐飲服務、進出口等各環節,并將“米袋子”“菜籃子”主要產品納入風險監測范圍,累積獲得1640萬個監測數據和200萬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建立了國家風險監測數據庫、毒物數據庫。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會商通報機制已普遍建立。
16.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體系。2023年,全國食品安全檢測市場規模達到1355億元,同比增加12.54%。《2022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檢驗檢測相關機構數量3447家,營業收入為206.76億元。據初步估算,在全國食品安全檢測市場上,食品法定檢測約占61.7%,食品快速檢測約占38.3%。
17.打擊食品犯罪。2023年,全國公安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持續開展專項治理,依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打掉一批犯罪團伙,抓獲一批首要分子,揭露一批行業“潛規則”,有力斬斷犯罪鏈條,有效維護了食品市場秩序。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萬余名。全國檢察機關持續加大食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2023年共立案23754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含食用農產品)18827件,依法嚴懲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與假藥劣藥犯罪,起訴1.3萬人,同比上升31.5%,起訴食品犯罪案件5620件10711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自2021年6月起開展為期三年的“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專項行動。三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936件8593人,起訴18566件35015人。其中,批準逮捕危害食用農產品安全犯罪案件751件1530人,起訴1991件4545人。全國法院一審審結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共計16070件。
18.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效能。江南大學課題組采用大數據挖掘方法的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來全國問題食品安全發生量持續下降,尤其是人源性因素導致的問題食品量逐年減少,反映出中國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自2012年起到2022年每年發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2022年12月,Economist發布的《2022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食品安全在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世界第25位,相比于2012年的第38位,上升13位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名列全球前22%左右的水平上。中國的食品安全指數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由2012年的27.0縮小到2022年3.8。
(本報告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食品安全與國家戰略治理實驗室聯合發布,文中主要數據來源于政府公開發布的數據、報告與主流媒體新聞等)
作者 |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食品安全與國家戰略治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