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更好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探索,東城區深入推進四條主要路徑:勞動教育必修課逐步開齊;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滲透;勞動實踐活動開展趨向常態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四條路徑均以“家校社協同”為抓手,一個“四路并進,三力齊發”的勞動教育實施體系逐漸走向深入,打造了“一校一策”“一校一品”的東城勞動教育特色。
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史家胡同小學黨委書記、校長洪偉在會上介紹,自2009年起,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建設了東城區小學課程資源中心,設有21間特色勞動工坊,率先在區域內實現勞動教育資源的共享。學校還聯合各級各類學校,形成了協同大中小學、融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勞動教育創新發展共同體。與此同時,學校堅持“學校主導、家庭配合、社會支持”的三位一體模式,為學生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勞動教育環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東城區光明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了科學合理的家庭勞動教育方案,比如指導幼兒和家長共同制訂“我的周末勞動計劃”,鼓勵幼兒在園分享周末的勞動內容和完成情況,通過活動幫助家長提升科學育兒的能力。光明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任曉燕說:“活動發起后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贊同和支持,家長自發用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記錄幼兒在家參與家務勞動的畫面。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參與家庭勞動的興趣及愿望越來越強烈,家長對家庭勞動教育的認識也有所提高。”
東城勞動教育的成果在學生身上有了生動體現。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文物保護技術專業高三學生王夢涵說:“幫助我一步一步揭開文物保護技術神秘面紗的是扎實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本領。”在制作斗拱的實踐過程中,最讓王夢涵苦惱的是鋸木頭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工序。她說:“因為我沒有碰過鋸子,再加上自己習慣用左手,可用鋸子必須要使用右手,所以這讓我在操作過程中感到十分吃力。”從起初鋸出的木頭總是歪歪扭扭,到經過不斷的練習,終于掌握正確的發力和操作方法,王夢涵感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悅和驕傲,她說:“通過對勞動技能要領的正確認知,做到堅持實踐,反復摸索,由量變到質變,我對‘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
當天,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海關博物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華書局等13家社會資源單位成為東城區首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中國海關博物館自2014年開館以來,以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各類青少年學生活動基地為抓手,聚焦勞動教育實踐,面向青少年學生開展富有中國海關特色的社會教育和實踐活動。中國海關博物館副主任裴璐說:“我們將以此次授牌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教育界合作,向區內中小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志愿服務崗位、體驗式社教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