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昌寧縣灣甸民族初級中學立足當地和學校實際,依托地方特色深入挖掘資源,創建校內勞動實踐基地,開設“1114”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即“一個目標、一個拓展、一個融合、四個聚焦特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勞動教育走深走實。
瞄準“一個目標”: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強化課程體系建設,推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升學校影響力,堅持問題為導向、質量為首、創新為要,始終圍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質增效,做好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為昌寧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突出“一個拓展”:突出實踐平臺的拓展,讓學生沉浸式勞動。學校借助申報市級勞動示范基地契機,積極打造以“種、賞、收、品”為主線的校內勞動示范基地,并開展以“品”貫穿整個建設過程,品“種”的辛苦,品“賞”的樂趣,品“收”的喜悅的勞動實踐課程。校內勞動基地的建設,讓師生能夠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和生產生活實際,親身進行耕種勞動。讓師生行走在土地間,接受鍛煉,真正能體驗勞動的樂趣與意義,增強勞動意識,涵養勞動品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組織學生寫觀察日記、勞動心得、科普小論文等,并評選“種植小能手”。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逐漸養成勞動的良好習慣。
做到“一個融合”:突出家校社“三線”融合,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校嚴格落實好《保山市教育體育局關于印發勞動教育指導清單》《保山市中小學家庭勞動教育指導清單》,鼓勵不同年級的學生因人而異地開展勞動教育。組織九年級學生嘗試把家庭清潔衛生與化學學科相融合,探索各種清潔用品、用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組織八年級學生,嘗試根據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狀況,制定健康合理的食譜,親自動手烹飪菜肴。組織七年級學生,與家長體驗常見的種植、養殖等生產勞動。恰逢春節,鼓勵學生自己寫春聯、寫福字,同時學做傣族包包,編制竹椅、竹凳等具有傣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河小青”志愿服務、社區環境衛生打掃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幫父母做飯、洗衣等。讓家校社溝通模式從意識層面和操作層面和家長達成共識,相互借力,美美與共。
強化“四個聚焦”:一是聚焦課程建設,打造當地特色課程。學校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組織了勞動教育周系列活動,堅持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勞動教育“第二課堂”。創新了“勞動+統編教材”“勞動+音樂”“勞動+體育”“勞動+美術”“勞動+閱讀(紅石榴主題讀書廊)、勞動+非遺”課程體系構建。以跨學科融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勞作、推介、非遺傳承進行指導,增強學生對鄉村的理解和認同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切實做到“以學促勞,以勞固學”。二是聚焦活動開展,培育學生勞動素養。開展校內“百花觀賞園”“百果種植園”“魚塘養殖基地”“千家萬舍主題展館”等實踐基地的“勞與學”主題課程。開設“春分·校園賞百花”“秋分·校園嘗百果”“夏至·探索自然”“冬至·廚藝比拼”“傳承農耕文化·綠在田園”等學習體驗活動。開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農文旅融合實踐中心、滬滇協作企業、昌寧縣技術職業學校、下甸社區、大城小新寨開展,“紅色+農文旅”“熱帶水果推介”“熱帶蔬菜育苗”“關愛老人志愿服務”等活動。在勞動中,強健師生體魄,磨煉學生意志力和抗挫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情緒,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三是聚焦班級文化建設,打造最美教室。學校結合《新時代中學生行為規范守則》展開頭腦風暴,發揮創意,引發奇思妙想,與班主任共同制定以“培養中學生良好品德”為主題的班級美化方案。利用課余時間對本班文化進行設計創造。以學校的校訓“學做人之道,修立業之本”為主體,分別制定了相應的班名、班訓、班風、班級精神、班歌等,構建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四是聚焦手工創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開設手工創作課后服務活動小組,鼓勵學生收集可利用廢物,如橡皮泥、紙張、木板、塑料瓶、玻璃瓶、布料等進行勞動實踐,制作筆筒、花瓶、風鈴、裝飾畫等,在主動參與、自主合作、快樂體驗、大膽創新中,去發現,去總結,去運用,讓同學們感受勞動創作之美,弘揚勞動精神。(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