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上海市的公筷公勺使用有了地方標準!記者從今天(9月9日)舉行的《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標準發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DB31/T 1239-2020)已于8月17日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并于9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上海市健康促進辦表示,上海作為健康文明的城市,既要厲行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又要移風易俗,引領“舌尖上的健康”。
市健康促進辦副主任、市衛健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三分之二與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健康上海行動推進中,日常生活認真落實個人防護尤為重要。眾所周知,圍桌合餐是我們的傳統飲食文化,但合餐時筷來箸往,使得筷勺上粘附唾液所攜帶的病原微生物也借此傳播,引起交叉污染,帶來健康隱患不容忽視,其中以幽門螺桿菌感染最為典型。為將“防疫經驗”轉化成為上海2400萬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為市民們穿上一件“無形的防護服”,市健康促進委、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市文明辦于2月23日率先向全體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積極推進公筷公勺使用,社會反響熱烈,全市16個區2.5萬余家餐廳表示要推廣使用公筷公勺,抽樣調查表明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為更好推動餐飲服務單位規范提供公筷公勺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在倡議書發出后第一時間啟動制定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并由市健康促進中心、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杏花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雅粵菜館共同起草完成。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至少有三重意義:
一是為餐飲服務單位在公筷公勺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指南,有利于強化餐飲行業服務規范,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和水平;
二是有力推動《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八不十提倡”落實落地,將對倡導文明健康就餐行為、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起到引領作用,更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就餐者對剩食打包的意愿,減少浪費現象,也是貫徹落實“厲行節約,杜絕餐飲浪費行為”精神的表現。
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介紹,本標準適用于全市各類餐飲服務單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家庭用餐或聚餐可參照執行。標準具體包括7個部分的內容和2個附錄文件,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基本要求,以及倡導使用、提供服務、清潔消毒與存放等方面的要求。
概括而言,有四個重點值得關注:
一是提出公筷公勺要與個人自用餐具予以顯著區分和符合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求餐飲服務單位對使用公筷公勺開展宣傳和倡導,并將公筷公勺納入各個環節管理之中;
三是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在上菜、擺放、打包等方面使用公筷公勺的要求,同時建議餐飲服務單位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公筷公勺服務提供流程,并將服務流程納入日常培訓;
四是要求對公筷公勺按照已有規范進行清潔消毒,并存放在專用區域。此外,對公筷公勺參考尺寸和服務流程給出具體示例,以供餐飲服務單位參考。
作為一部針對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的標準,其還有兩大亮點:一是“每菜一筷或一勺”,本標準提出為每道菜品配備公筷或公勺,可有效避免公筷公勺與個人自用餐具混用,更具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培育個人健康用餐行為;二是自主創新“公叉勺”,本標準倡導規范化和個性化相結合,鼓勵餐飲服務單位自主創新,并推薦使用兼具叉、勺功能的公叉勺,不僅可更好使就餐者區分公筷公勺和自用餐具,也為餐飲單位的服務操作提供便利,優化擺盤效果。
下一步,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健康促進中心將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推廣公筷公勺使用,并聯合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對標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通過標準引領,倡導健康文明的飲食風尚,引導廣大市民改變就餐習慣,提高市民對使用公筷公勺的認識,提升餐飲服務單位對提供公筷公勺服務的認同,共同打造餐飲“風向標”、健康“新食尚”。
市健康促進辦副主任、市衛健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三分之二與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健康上海行動推進中,日常生活認真落實個人防護尤為重要。眾所周知,圍桌合餐是我們的傳統飲食文化,但合餐時筷來箸往,使得筷勺上粘附唾液所攜帶的病原微生物也借此傳播,引起交叉污染,帶來健康隱患不容忽視,其中以幽門螺桿菌感染最為典型。為將“防疫經驗”轉化成為上海2400萬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為市民們穿上一件“無形的防護服”,市健康促進委、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市文明辦于2月23日率先向全體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120多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積極推進公筷公勺使用,社會反響熱烈,全市16個區2.5萬余家餐廳表示要推廣使用公筷公勺,抽樣調查表明92%的市民贊成使用公筷公勺。為更好推動餐飲服務單位規范提供公筷公勺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在倡議書發出后第一時間啟動制定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并由市健康促進中心、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杏花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雅粵菜館共同起草完成。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至少有三重意義:
一是為餐飲服務單位在公筷公勺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指南,有利于強化餐飲行業服務規范,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和水平;
二是有力推動《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八不十提倡”落實落地,將對倡導文明健康就餐行為、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起到引領作用,更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就餐者對剩食打包的意愿,減少浪費現象,也是貫徹落實“厲行節約,杜絕餐飲浪費行為”精神的表現。
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介紹,本標準適用于全市各類餐飲服務單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家庭用餐或聚餐可參照執行。標準具體包括7個部分的內容和2個附錄文件,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基本要求,以及倡導使用、提供服務、清潔消毒與存放等方面的要求。
概括而言,有四個重點值得關注:
一是提出公筷公勺要與個人自用餐具予以顯著區分和符合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求餐飲服務單位對使用公筷公勺開展宣傳和倡導,并將公筷公勺納入各個環節管理之中;
三是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在上菜、擺放、打包等方面使用公筷公勺的要求,同時建議餐飲服務單位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公筷公勺服務提供流程,并將服務流程納入日常培訓;
四是要求對公筷公勺按照已有規范進行清潔消毒,并存放在專用區域。此外,對公筷公勺參考尺寸和服務流程給出具體示例,以供餐飲服務單位參考。
作為一部針對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的標準,其還有兩大亮點:一是“每菜一筷或一勺”,本標準提出為每道菜品配備公筷或公勺,可有效避免公筷公勺與個人自用餐具混用,更具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培育個人健康用餐行為;二是自主創新“公叉勺”,本標準倡導規范化和個性化相結合,鼓勵餐飲服務單位自主創新,并推薦使用兼具叉、勺功能的公叉勺,不僅可更好使就餐者區分公筷公勺和自用餐具,也為餐飲單位的服務操作提供便利,優化擺盤效果。
下一步,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健康促進中心將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推廣公筷公勺使用,并聯合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對標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通過標準引領,倡導健康文明的飲食風尚,引導廣大市民改變就餐習慣,提高市民對使用公筷公勺的認識,提升餐飲服務單位對提供公筷公勺服務的認同,共同打造餐飲“風向標”、健康“新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