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幾位中小學老師聊校園的食物浪費,有老師說:“大部分孩子吃不完套餐,孩子們剩的飯菜經常能裝一小桶。”還有老師說,盡管學校每天廣播宣傳,但浪費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宣傳教育早已走進中小學校園,可為何浪費現象不止,或許,可從食堂剩飯菜中找到部分答案。
剩飯菜里,有對可口食物的期待。兩位不同學校老師的講述形成鮮明對比:一位老師說,食堂有面食、小炒、西點、小吃,花樣多又好吃,很受學生們歡迎;另一位老師則說,連自己都覺得食堂飯菜“配辣醬才吃得下”,更不用說學生們了。
美味不必山珍海味,家常便飯也能可口。2014年,教育部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實施意見中就提出,認真地對剩余飯菜做分析研究,及時調整菜品,提高菜品口味。這些年,很多學校積極改進,如大塊蔬菜常被倒掉,食堂師傅就主動改切小丁炒飯,菜品更受歡迎。
剩飯菜里,有改進供餐方式的需求。調查顯示,對比盒飯、自助餐、組合套餐三種常見校園餐飲提供方式,盒飯浪費最為嚴重,約占供應量的1/3,而自助型餐飲浪費量最低。這就啟發我們,盒飯雖易于搭配、便于分發,但如何滿足個性化需求還需探索和實踐。比如,調整分量,精準供餐;多幾種菜品組合,多一些套餐選項;主食也可分大中小份或自助取用。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做一些改進,浪費就會減少。
剩飯菜里,還有對“食育”的呼喚。有老師觀察,肉類菜品往往受到學生歡迎,青菜豆腐等則乏人問津。調查也顯示,中小學生浪費的食物以主食和蔬菜為主,分別占總量的45%和30%。如何引導學生不挑食、不偏食,建立科學飲食習慣,還需久久為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通過食育,通過食堂服務的改善與提升,有助于進一步引導學生懂得愛惜糧食、知曉時令變遷、體諒勞作辛苦、解讀健康密碼,顯然,學校能做的還有很多、學生能做的也還有很多。(吳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