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會,皎月歸,踏著世間的深情,七夕如期而至。
8月22日是中國農歷七月初七,中國的古老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發源于中國。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迎接七夕節的到來,8月17日,食育網聯合煙臺市婦女聯合會等單位共同策劃了關于七夕節的線上講座,即“食育進萬家”系列活動第三期——七夕節·吃巧果揭秘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本期食育網邀請到了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食育指導師劉海蓮進行主題分享。
直播間,劉老師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七夕的由來、傳說、習俗、食俗、傳承等內容,下面隨小編一起走進這個逐漸被淡忘的傳統節日吧。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慢慢地將織女星與牽牛星人格化,并結合男耕女織的生產實踐,創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后來,七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習俗和內涵的節日。
二、七夕的傳說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見于《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
東漢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漢代的愛情與婚姻已經要受到家族和社會的制約,它在漢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貼近漢代普通人的生活現實,所以也成為人們寄托情感的對象。
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南北朝時期,梁代蕭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
三、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不只有牛郎織女愛情的傳說,還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最普遍的就是女子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喜蛛應巧、拜魁星、種生求子、為牛慶生、供奉磨喝樂等等......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
七夕之夜,女子手拿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著月光將絲線穿入針孔中,將絲線快速全部穿入者,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
2.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七夕中午,投針于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云獸影,則乞得巧。
3.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
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四、七夕的食俗
1.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巧果,是面食,其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吃花瓜
七夕來臨之際,人們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時令瓜果,如在乞巧時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3.吃巧酥
七夕期間,在不少民間的糕點鋪,師傅做一些牛郎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為“巧人”“巧酥”,售賣的時候叫“送巧人”。
4.吃五子
古代七夕時,會向織女祈禱能心靈手巧,供奉五子和巧果等,七夕吃的五子是指秋天收獲的果實,包括: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就成為宵夜食物。
五、七夕的傳承
1.七夕傳統禮儀
七夕節源起久遠,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沉淀著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傳承著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的人文情懷。
那七夕佳節傳遞的是什么呢?
七夕佳節恒久遠,文明幸福代代傳。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顒?,體現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于創造,不斷追求幸福的生活理念。七夕文化深深扎根于華夏大地,歷久彌新。乞巧活動的核心,則在于祈求平安、幸福、和諧與安寧,從本質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文化的核心價值。七夕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農耕文明中勞動人民理想、情感、智慧的集中體現,并清晰地展現出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顯示出其現代性。
從傳統節日學傳統禮儀
“小六藝”——灑掃應對進退。“灑掃”“應對”“進退”是傳統教育中所說的“小學”,15歲以前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一貫的傳統。小孩子沒有多大體力和智慧可以做多復雜或者粗重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教他從最簡單的事物開始學習,灑掃就是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
“大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生活技能的教育。“禮”是大六藝里面的第一位。“禮”,簡單說起來就是生活的一些規矩,當然它不只是規矩。這里的生活技能教育也叫勞動教育、食育教育。
現代“新六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尋味食育
每一個地方都蘊含著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食俗。以七夕為主題,尋味自己家鄉傳統文化習俗。
在孩子們的暑期階段,七夕節為我們帶來了開展家庭食育的絕佳契機。此時,我們可以積極策劃一些親子活動和社區項目,比如弘揚良好家風、塑造文明家庭等活動。以食育為主題,利用七夕這一傳統節日,不僅有助于提升家庭和睦,還能有效維護鄰里間的和諧共處。廚房有聲,煙火暖心,廚房的溫度,就是家的溫度。
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切入點,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得傳統禮儀;在烹飪活動、實驗操作活動、動手實踐中,讓孩子們認識食物、食材,了解營養健康知識,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弘揚傳統文化,為孩子們留存中國味道和中國記憶。
在七夕文化中,蘊含著眾多有待傳承的優秀美德。這些美德對于塑造當代人正確的社會家庭倫理觀念,發揮了顯著的引領作用。讓七夕等傳統文化煥發光彩,即是為了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盡心盡力。
最后,讓我們共同探索和感受中國傳統七夕節中的古詩詞之美吧!
迢迢牽牛星
漢丨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燕歌行
三國·魏丨曹丕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秋夕
唐丨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椗恰?/span>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丨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五代丨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