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17日,在山東威海舉辦的“2023(第二屆)中國食育發展大會”上,食育網特別邀請了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榮多現場與大家分享《國內外家庭食育開展現狀分析及開展的必要性探討》,本次分享主要包括家庭食物教育的內容、家庭食物教育的方式、國外對父母進行的教育干預活動、我國開展家庭食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未來需要開展的工作五大方面,相關內容介紹如下:
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丹麥奧胡斯大學博士后,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副教授,中華女子學院食品、消費者行為與性別研究中心(非實體)負責人。研究領域為我國消費者食品消費行為,關注食物福利以及可持續食物消費行為。
目前國內外沒有對家庭食物教育的統一定義。依據家庭教育的定義,家庭食物教育可以理解為父母或者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對子女進行的食物教育。這個定義給出了家庭食物教育的主體、對象、場所以及教育內容。家庭食物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應當關注的是父母,即父母對子女就食物教育了什么,父母如何教育的,哪些結果是和父母的食物教育內容或教育方式有關?目的是為了讓父母更好地對孩子開展食物相關的教育。
國外圍繞家庭領域的食物研究和實踐活動相對較多。安全飲食、健康飲食、食物技能等方面有針對父母的教育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們有借鑒意義。這些資料通常由醫學等專業機構制定,系統性科學性強、通俗易懂。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同食材、不同場景等對父母有不同的指導手冊,注重差異化。這些資料的另一個特征是突出了家庭場景,比如有的關于健康飲食的指導手冊并沒食品營養知識,而是告訴父母要經常和家人吃飯、要通過自己健康的飲食做榜樣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食物教育方式大致可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顯性教育包括有強迫進食、限制性進食等,隱性教育包括父母做榜樣、父母在家里對自己或他人身材的談論等。已有研究多關注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孩子飲食行為、營養狀況、心理、學業表現等方面關系。
國外對父母進行食物教育干預的人員包括醫護人員、社區食物工作者、家長教育師、科研人員等。針對的家庭類型較多,包括孩子超重肥胖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孩子有挑食行為、情緒化進食行為的家庭等。干預方式包括發放教育資料、家訪、打電話、培訓班等?;诘睦碚撚猩鐣J知理論、行為選擇理論、健康信念模型、計劃行為理論等。
在我國開展家庭食物教育是有必要的,因為對食物的態度和行為存在代際傳遞。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家庭食物教育也應代代相傳。家庭食物教育應當納入國家健康發展戰略。未來需要先開展一些基礎性工作,對我國城鄉家庭中父母對孩子食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結果開展現狀調查和科學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父母的食物教育活動。培訓指導資料應由國家專業機構制定。指導資料應既要有知識也要有做法,既要有科學性也要大眾化。此外,對父母的指導資料或食物教育活動應該注重差異化,考慮地域差異、社會經濟地位差異、孩子年齡差異、父母教養方式差異,以及孩子和父母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