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山東農業大學中英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主任。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學生健康教育分會等各級協會理事,泰安市飲食文化協會、泰安市茶葉行業協會、泰安市營養學會副會長,《Food Hydrocolloids》等多個國際國內核心期刊審稿專家,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夏威夷大學,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切斯特大學訪問學者。
主講的《中國飲食文化》課程獲全國生態文明信息化教學成果一等獎、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優秀共享課程一等獎、國家級一流課程等。
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專家,在山東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及各高校、企事業單位進行食品安全、飲食文化、家庭教育科普講座百余場。
近年來獲全省十大書香家庭、山東高校最美家庭、山東農業大學“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省級優秀家庭教育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功能因子提取及應用、保健食品研發、食品企業及產品文化策劃、飲食文化及科普、食育基地建設。
一、食商概念的緣起
你認為什么是食商?你認為食商涉及哪幾個方面?你覺得自己的食商高不高?你的評判標準是什么?
吳澎教授首先為大家詮釋食商的概念,她認為食商是“Food quotient(FQ)具有大食物觀,能夠掌握對食品營養安全知識的基本認知。有意識地主動培養受益終生的良好飲食習慣,有健康飲食的能力,從而提高自我生活質量、文化素質,培養高尚的情懷。”
二、提高食商的途徑
吳澎教授對于如何提高食商分享了三條有效途徑:
?確立大食物觀,掌握食品安全基本知識;
學習糧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食品基本知識。
?以家庭為主體,培養受益終生的良好飲食習慣;
學習享受美味的能力,珍惜生活,品味幸福,這種能力的培養就在于我們的一日三餐。在一日三餐中,讓孩子去學會享受美味。
?通過全民食育,提高文化素質,培養高尚情懷。
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健康愉悅且富有社會責任感并可持續的飲食選擇。
培養對健康食物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尊重和愛惜食物、感恩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
傳承優秀的飲食文化及由此衍生的飲食禮儀,提高自我修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三、家、校、基地全方位打造協同食育機制
吳澎教授認為全方位協同食育機制包括企業、社會、高校、大眾四大主體。
?企業:需要重新定位以適應后疫情時代的大眾需求。
?社會:打造全社會參與的平臺。
?高校:高校專業食育研究需要落地。
?大眾:幼兒、青少年食育亟待提高,大眾食育知識匱乏。
多方共同努力打造全社會參與的平臺。
在家庭方面,吳澎教授認為現在應該提倡的是家長和孩子互相學習,這需要潤物細無聲地終身教育。
在學校方面,急需培養食育教師的隊伍,校方成立健康委員會,將營養教育融入到教學中,結合各門課程建設系統的食育課程。
在基地方面,應立足企業及農業園區。對接研學學校,向廣大青少年兒童普及食育理念和知識,給學生提供可以實踐的平臺,從而接觸食物本身的內容和故事,理解食物的價值和背景,思考生命力和品味豐富的人生。
四、食育基地環境的創設
在食育基地環境的創設方面,吳澎教授給出了五點建議。
?墻面裝飾,可分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品安全、食品營養及飲食禮儀四部分。
?擺放適合不同年齡及文化層次的食育閱讀繪本及圖書。
?定期布置創意展臺。
?建設食育工坊或者小廚房,提供適宜的炊具,創設安全的操作環境。
?開辟稻田、菜園、果園,提供直觀、生動的觀察體驗環境。
五、食育實踐的主要運行模式
吳澎教授針對不同的群體分享了食育實踐的不同運行模式。
?學前群體
(1)培訓食育教師,能夠結合所在幼兒園的特色開發基礎課程兼容的食育活動、進行日常飲食中的食育引導。
(2)寓教于樂的游戲設計和主題活動。
?中小學生
(1)培訓食育教師,研發與其它課程相融合的食育課程。
(2)開展主題活動,結合研學建設長期的食育基地。
?高校學生
將產學研食育基地的運行與高校“對分課堂”的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引導食品專業學生將課堂實習搬入食育基地,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鍛煉,進行專業宣傳,增強公眾意識,普及食品法律,了解食品標準,提高維權意識。
?機關單位
(1)協助建設企業文化。
(2)結合團建開展主題活動,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大眾素質。
最后,吳澎教授希望未來我們能夠一起提高全民食商,將中國食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