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青少年兒童開展的食育課程中,經常會涉及到農耕文化體驗內容,例如農時節氣、作物習性、農具使用、耕種技能、農業科技等等。
教育部網站截圖
近期,教育部對“關于加強基層學校農耕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的建議”進行了答復。建議中提到,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讓更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知農、愛農、學農并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
教育部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探索推進包括農耕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樸實情感。
一、加強工作指導
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根據修訂后的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相關教材和組織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同時,努力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骨干隊伍。
指導各地各校通過打造校園文化,營造校園氛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廣大中小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民間習俗、道德觀念,進而強化其對我國悠久而輝煌的農業文明的認知。
二、豐富教育資源
教育部在全國建設了一批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遴選命名了兩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基本形成了以營地為樞紐,以基地為站點的研學實踐教育資源體系,涵蓋各類農業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業、重大工程基地等,為各地結合研學旅行、團日隊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勞動實踐創造條件。
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原始農耕生活”等課程資源,加深學生對農耕文化的理解。
支持各地推動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積極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農業勞動實踐和農業專題教育,幫助廣大中小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對土地、對農耕文化的親近和熱愛之情,自覺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三、有機融入課程
2022年,教育部修訂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其中,語文通過《憫農》等反映農民辛勤勞作的作品,讓學生體味農村生活,培養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的精神。
歷史通過講授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進步,讓學生感悟農耕文化的魅力。
初中生物引導學生對草地、池塘、農田等開展研究,增強農業實踐體驗。
科學讓學生通過了解植物生存的環境條件、土壤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激勵促進學生學農事、踐農務。
還有道德與法治、普通高中通用技術等多種學科課程中,都有機融入了農耕文化。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推動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將中小學勞動教育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開發課程資源,創新勞動教育方式,加強校內校外相結合,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提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繼承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