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歷時三天,涵括八個論壇、一場影片發布會及兩場典型案例分享會的第六屆良食峰會落下了帷幕。會議邀請了國內外超過100位資深專家,知名學者、企業家、公益組織負責人、行業代表等參與分享。共有95家機構團體參與了聯合傳播,注冊報名人數超過500人,匯聚社群人數超過900人,累計近30萬人次觀看了會議直播,《小康》雜志、中國經濟新聞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轉播和報道。
本屆峰會以“在不確定的時代,吃出可持續未來”為主題,探討在氣候變化、新冠疫情、貿易摩擦、戰爭沖突等多重風險的威脅下,中國的食物系統如何更好地因應這些挑戰,走向更具韌性的發展道路。
圖片中國綠發會良食基金發起人 簡藝先生
在峰會開幕的主論壇上,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先生結合當前的國際局勢做了開幕致辭。中國綠發會良食基金發起人簡藝先生則回顧了歷屆良食峰會的發展歷程,并預告了本屆峰會的五大看點:
觀看紀錄片 10 Billion Mouths 的中國首映,與主創團隊在線交流
獲取食物系統轉型與健康可持續飲食的全球最前沿新知及資訊
見證良食項目最新進展,行動平臺的全新啟航
聆聽年度最佳實踐案例和典型實踐案例經驗分享
在峰會結束后一個月,將陸續開展系列能力建設工作訪,聚焦公眾敘事、磋商談判、行為轉變等能力建設
權威解讀
從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到大食物觀
聯合國糧食系統協作中心參與協調員 Lina Mahy女士
聯合國糧食系統協調中心協調員 Lina Mahy 介紹了自2021年9月聯合國舉辦首屆糧食系統峰會后,各個成員國的后續進展及聯合國協調中心所做的協同努力。
EAT 基金會創始人 Gunhild Stordalen 梳理了過去幾十年,全球食物系統致力于提供廉價卡路里而付出的環境代價與健康代價,她建議眼下各國的食物系統需要完成生產方式的轉型(如采取再生農業范式)、飲食結構的轉換(植物性飲食為主)、最大程度消除食物的損耗和浪費、并為食物系統的從業者創造公平合理的生計。
EAT基金會創始人、執行主席
Gunhild A. Stordalen女士
他們的演講結束后,焦點轉回國內。今年在全國政協農業界、社會保障界聯合會上重申的“大食物觀”,當中就有著提高食物系統抗風險能力的解決方案。所以,良食峰會邀請了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陳萌山主任,完整詳細地介紹了國家層面依循“大食物觀”所做的布局安排。
陳萌山主任闡述中國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少、淡水資源短缺,加上不斷增長的人口,所以即便沒有最近幾年的外部動蕩,我們的食物供需關系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同時,他提醒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導致的超重肥胖、隱性饑餓、營養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粗放的種養方式,導致土壤肥力衰退、飼料利用率低、糞污轉化不到位等問題,也亟待改善。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 陳萌山先生
踐行“大食物觀”是解決上述問題、引領食物系統轉型的有效辦法。會上,陳萌山主任給出了實踐“大食物觀”的具體做法,如鼓勵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建設植物工廠;穩步推進海洋牧場建設;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板栗、核桃、油茶、油橄欖等為代表的木本糧油;加大昆蟲蛋白食物開發力度,推動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食品制造;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對飼料糧尤其是蛋白質飼料形成有效替代等。
從這些舉措中,可以看到國家層面對農業的關注,從看重耕地上的主糧生產轉向對江河湖海林田草等各類國土資源所能提供的大食物資源種質庫的重視,并且嘗試打破過去高度倚重資源和人力的發展模式,轉向依靠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開拓食物的來源,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時代之問
中國是否需要一場膳食革命?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求是講席教授
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國際院長
陳志鋼博士
陳志鋼博士
隨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國際院長陳志鋼教授的演講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是否需要一場膳食革命?他從健康、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檢視。
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城鄉兒童群體的營養差距已顯著縮小,在解決營養不足的問題上中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此同時超重、肥胖問題卻變得非常嚴峻。陳教授通過對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EAT-柳葉刀》給出的膳食建議發現,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過量,全谷物、水果、奶類、堅果的攝入卻不足,與健康膳食的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這樣的膳食結構也會連帶影響糧食安全。肉類消費過多將導致作為飼料的大豆、玉米高度依賴進口。而如果我們能夠符合健康膳食的結構,以中國目前的豬肉產量,將很有可能從豬肉進口國轉為豬肉凈出口大國,并減少對大豆、玉米進口的依賴。
經濟方面,“中等收入陷阱”正在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中國龐大的低收入群體吃得不夠好,將制約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升,進而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環境可持續方面,陳教授指出,在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一半以上都與食物有關,合理的膳食結構將顯著降低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綠水青山的實現。
陳教授認為,目前政府制定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1-2035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等為健康膳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難在如何落實,對此他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包括調整農業補貼、征稅對象,讓消費者更能負擔健康膳食的價格;相關職能部門厘清權責、建立有效的營養協同體系;促進營養導向的農業技術創新等。
食物領域的可持續
是很多行業亟待快速推進的議題
(左一)明綠智庫創始人 Mia MacDonald 女士 ;(左二)耶魯大學后勤助理校長 Rafi Taherian 先生;(下中)MSC 咨詢創始人 譚亞幸先生
從國家層面詮釋食物變革的必要性后,主論壇轉入一場小型圓桌討論。兩位良食峰會的老朋友——明綠智庫創始人 Mia MacDonald 與耶魯大學后勤助理校長 Rafi Taherian,以及 MSC 咨詢創始人譚亞幸先生聚到一起,探討社會力量在健康可持續飲食上可以發揮的作用。
耶魯大學校餐實踐著“植物領先”的原則,作為耶魯校餐變革的主要推動者,Rafi 說,在耶魯,學習不僅在圖書館、教室發生,校園的每個角度都可以提供學習的素材,食堂也不例外。通過“植物領先”的校餐,耶魯學子了解到當前食物系統存在的問題及轉型的迫切。
Rafi 在對中國高校的訪問中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食堂提供多少種食物,高校學子仍會抱怨食物選擇太少。但他認為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食物選擇過多,必然會影響單個食物的品質,也會造成食物浪費,耶魯的選擇是,減少食物選擇的種類,但保證每一個菜品的質量非常高。另外,他也重視將世界各地傳統的飲食文化帶入食堂,讓食物有故事,讓飲食成為一種文化體驗。
最后,他也提到,目前仿葷植物性替代蛋白的開發涌入了大量的創業公司,但目前提供的產品因為口味、過度加工等問題,沒有被消費群體廣泛接受,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研發質量。
作為一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咨詢公司的創始人,譚亞幸為兩位國外嘉賓講述了中國企業的可持續議程本土化實踐,他提到有“中國版《米其林指南》”之稱的《黑珍珠餐廳指南》對餐廳及供應鏈可持續性的關注;騰訊、阿里、美團等平臺都有不同的方式來展示用戶的綠色信用值;一些技術公司正在嘗試將食物教育設計成游戲,寓教于樂等。
譚亞幸說,食物領域的可持續對很多行業來說,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而是推進多快、推進到哪些領域的思考題。他也分享,Z世代的年輕人明顯對可持續有更多的關注,MSC的團隊成員中年輕人占到80%。
在可持續餐飲的推廣過程中,譚主張去概念化,舍棄掉一些常用的大詞(包括“可持續”這個詞),以更有趣、更平實的語言與合作伙伴溝通會是更好的做法。
紐約大學環境研究教授
環境與動物保護中心主任 Dale Jamieson先生
三人對話結束后,世界資源研究所“酷食承諾”(Cool Food Pledge)負責人 Edwina Hughes 分享了機構如何通過對食物環境影響的數據分析、行為科學研究、消費者引導工具開發、標識氣候友好食物等途徑,幫助食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紐約大學環境研究教授 Dale 結合民國時期孫中山的素食倡導,講述食物與民族身份認同的關聯;結合目前中國頒布的食物政策、法規解釋飲食要考慮的環境倫理。天人文化創始人古永鏘先生則講述自己創立“天人文化”的初衷,以及機構在推動食物系統轉型所做的研究與行動。
良食基金的實踐
發展出三條系統性推動路徑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良食基金執行長 侯兵女士
隨后,進入主論壇的第二部分。由良食基金執行長侯兵女士介紹了良食基金過去一年的工作進展。今年是良食基金成立的第六年,探索至今,已發展出三條行動路徑系統性推動食物變革:
一是在去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 UNFSS-AT2 中國行動平臺的基礎上發展的良食平臺,凝聚有共同愿景與價值觀的機構,共同打造一個更好的生態環境,合力推動食物系統轉型;
二是通過具體的良食項目,深入公眾飲食消費的不同場景,影響公眾飲食消費行為的改變,良食目前已成立的項目包括:榮獲了“2050 食物系統遠見獎”的媽媽廚房項目;致力于培養青年可持續意識的良食青年線上成長營;重新想象菜市場在城市食物系統中的位置和潛力的WET-菜市場改造項目;培養廚師掌握可持續烹飪原則的生態大廚培訓項目;提倡“每周一全蔬食”的“蔬適周一”項目;挖掘和推廣少數民族地區生物多樣性食材的項目等。
三是借助多年來積累的媒體資源,創作優質內容,提升優秀案例及行動機構的公眾認知度。
在工作成果匯報結束后,主論壇又揭曉了今年行動平臺甄選出的可持續食物領域的12個最佳實踐案例與25個典型實踐案例,邀請評審慢食工作委員會顧問張蘭英、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非常研究所(Asymmetrics Research)首席洞察總監林惠義、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潔等四位嘉賓宣讀了最佳實踐案例的入選理由。
這些案例機構行動的領域都與《良食倡議》中的一條或幾條有關,良食基金希望這些案例的推出,可以激勵并啟發到該領域的其他行動者,采取更有效、更新穎的做法,扎實推動中國食物系統的轉型與變革。最后,主論壇在良食基金發起人簡藝先生的總結中結束。
這些發言提綱挈領,高屋建瓴,打開視野,提升新知,在視頻號直播評論區和微信群瞬間引爆,半天之內大量觀眾涌入,預約參與人數迅速增加,為在接下來的兩天半時間里,有七個主題分論壇的熱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掃描下方二維碼
觀看峰會全程直播回放
七大分論壇,聚焦食物系統不同方向
展示思考和實踐
本屆良食峰會設置七個分論壇,兩場實踐案例分享,力圖以最豐富的主題,最多元、最有力的實踐,最真實的聲音,最深度的交流來為公眾呈現一場思想盛宴。正如我們所預想的那樣,雖然議程密,時間緊,內容多,信息量巨大,但每個論壇都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前沿的研究,打動人心的故事,激蕩的創新,強烈的使命,聚成風,匯成云,掀起了關注食物系統可持續議題的熱潮。
【農業和鄉村發展論壇 】 聚焦“社會化可持續農業”,聚焦新農人。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食品安全和鄉村多功能生態建設中,這一論壇著重分享和探討了新農人的可持續農業實踐、帶動餐飲支持生態農業、建立新農人返鄉平臺、回歸鄉村推動可持續生活,探索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從文化、生態的視角用實際行動去尋找生態文明的意義。
分享收獲(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URGENCI)聯合主席 石嫣女士
【動物性食品的選擇和消費論壇】科普動物性食品生產,引導消費。動物性食品如何被生產出來,在不同的養殖系統下動物性食品的品質有哪些不同、以及對身體健康和地球環境的影響。實現肉蛋奶消費自由的我們可以隨意地吃,還是要遵循某個原則,才是對自己和星球都好的?就以上問題,與會嘉賓們的建議是,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消費動物性食品,盡量購買善待動物的高動物福利產品。
【健康可持續餐飲論壇】探討公共餐飲關注健康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推動飲食轉型。論壇解析了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分享了國際健康可持續餐飲發展及其新趨勢,介紹了行業標桿企業應對食物系統問題的舉措,洞察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應對餐飲新形勢,餐飲人需要打開視野、開拓思路、擁抱各種可能性,在經營之外探索多元合作,聯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公共餐飲健康可持續轉型。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 主任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馬冠生先生
【食物零售論壇】需要多方力量投入到食品零售行業的社會創新中。論壇探討了食物零售行業里的商業、第三方監督、公益機構如何躬身入局,從環境、營養、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社會創新入手,為消費者提供真正健康的食品,以良善之心,保障人們吃得更加健康。在后疫情時代下,食物零售行業不斷跨界創新,創造新鮮有趣的消費體驗的同時,也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食物消費觀。
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
高級項目主任 吳婷女士
【食物浪費論壇】減少食物浪費,企業和組織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論壇探討了減少食物浪費的意義,也對于其路徑和實踐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探討。食物浪費產生的背后有較多維度的原因,而在市場主導的飲食環境中,個體的力量有限,企業和組織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食物絕不應該是商業模式中用來任意調配的籌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糧食的珍惜和對生產者的感恩從來就不應該是道德約束,而應該是成熟健康的社會中,一個稀松平常卻飽含深意的主動選擇。
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高級研究員兼內容顧問
Liz Goodwin女士
【可持續食物教育】是用生命滋養生命的教育。食物教育論壇探討了可持續食物教育在“食物”和“教育”兩個維度的價值和意義,并展示了豐富多元的食物教育實踐。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在不同的教育場景,食物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倡導親子“過精致的小日子”的幼兒園食育,也可以是融合傳統飲食文化、東方審美的節氣食育課堂,還可能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民主共建的可食花園……
可持續食物教育大大拓展了學校的教育邊界,而所有這些形式最終都在指向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美好境界。
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和營養學講席教授以及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
Walter C. Willett, M.D., Dr. P.H.
【商業論壇】商業向善,將人類健康與星球健康納入核心價值。該論壇是良食峰會六年來的第一場商業論壇,由良食基金與共益企業中國(B Corps China)共同舉辦。商業在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只有商業公司將人類健康與星球健康納入商業運營的考量并真正予以踐行時,人類社會的未來才是光明的和充滿希望的。此次商業論壇有幸邀請到食品與飲料行業的10余位共益企業資深從業者和企業創始人,這些企業不僅創造了商業上的成功,為消費者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體驗,還秉承商業向善的理念,通過商業實踐對《良食倡議》做出了非常完美的詮釋。
B Corps China共益企業中國項目總監 姜宇霏女士
【典型案例分享】展示了推動食物系統向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的最佳實踐。在分論壇的間隙,我們還舉辦了兩場典型案例分享會,18家典型案例機構代表出席,講述了各自的愿景、初衷與項目的設計思路,專家們在機構代表分享后的點評,也幫助參與者更深入理解每個項目對食物系統轉型的意義與價值。
相比往屆線上良食峰會,本屆峰會嘉賓、觀眾的討論和回應更加廣泛、熱烈。良食項目的展示吸引了眾多目光,論壇尚未結束,申請成為良食項目共創方的訴求就一波接一波。案例征集的分享和專家點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推動食物系統變革的生機。中外嘉賓分享的食物系統前沿理念和優秀實踐,互相啟發、相互印證,給公眾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思考。
通過這樣的對話,我們發現了有關各方的真實訴求,預見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為同行伙伴搭建起新的合作關系。最終,我們希望大家能在不斷碰撞中,引發對食物系統發展的新思考,催生新實踐,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大食物觀”的指引下,共建健康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良食基金作為良食峰會主辦方,要特別感謝近百位分享嘉賓貢獻的精彩內容;感謝九十五家伙伴機構提供的聯合傳播;還要感謝全體工作人員和所有峰會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最后,也要感謝所有陪伴和支持會議的觀眾們,你們的回應與支持讓我們更加明確和堅定了峰會的方向與價值,也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擁抱不確定性,吃出可持續未來,良食基金期待繼續與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