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筷子,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其實各有什么不同呢?
日本筷子,頭上尖尖的,為愛吃刺身的日本人而設計;韓國的筷子多是金屬材質的,更適合高溫下夾著烤肉;而中國人常用的筷子,兩頭一圓一方,講求“天圓地方”、“民以食為天”……三雙筷子,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背后串起的是亞洲的文明與飲食文化。
作為“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期間的特色活動,5月16日,在“美食與食育”論壇上,“三雙筷子”的故事就給在場的來賓上了生動一課。
本次美食節以“以食載文,和而不同”為主題,依托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積極展示杭州的歷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生態文明之都形象。
而本次論壇則是圍繞美食、食育教育、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等議題,進行中國特色的食育教育的研討。旨在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針對中國食育的痛點和難點,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食育體系,積極推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
吃,需要教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本次論壇中,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進會聯合發起倡議:創立中國特色的食育體系,識味知食,從娃娃抓起!倡導社會各界一起聯動,一起助力,推動食育在中國的發展。
▲饒平凡
在《識味知食,育人之本》的主旨演講中,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饒平凡教授指出:“在物質豐盈的時代,怎么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他說很多人都是“不識字看不了書,不識味卻亂吃飯。所以,我們在德智體美勞之外,還應該增加食育。”而食話首創的“感官食育”就是將原本應用于成人的“感官訓練”,結合融入到孩子的課堂中,提高孩子的辨食力、言食力、創食力、美食力、悅食力。
▲吳敏
“吃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一個人對食物的態度,就是他對世界的態度。”中國食育倡導者行動發起人吳敏在《知來處,明去處——以食啟智,以食育人》的演講中介紹了發展中國食育的迫切性、杭州小學食育課程的可喜成果,以及中國特色食育之路的探索意義。并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食育教育,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通過食育啟發生活,讓“中國味道”滋養當下的生活,滋養我們的孩子。
論壇還邀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丁鋼強、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饒平凡教授、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陳民仙校長、中國食育倡導者行動共創伙伴老板電器品牌管理總監李佳、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進常務副秘書長吳敏女士,共同以“探索中國食育之路”為題展開了一場圓桌對話。
與論壇同時進行的,還有《餐桌上的傳家寶——亞洲筷子文化工作坊》和《學會用舌頭思考——面包品鑒工作坊》,引導學生了解亞洲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提高孩子的辨食力和擇食力。在現場教學實施過程中,展示了食育的價值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論壇還發布了一款親子食育桌游——《了不起的小飯桌》食育盒子。這是一個面向家庭場景的食育解決方案,能夠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從生產、消費、烹調到食用等各個生活場景出發,認識食物、食物與文化、食物與烹飪,食物的感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日期: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