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搭网配资,股票带杠杆,贵阳股票配资公司,炒股配资官方网

 食品伙伴網 | 食品有意思 關于我們

食育從概念到行動——“反食品浪費法”背后的文化思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6-15  來源:北京學習平臺  作者:劉曉潔
核心提示:近日,由中科院地理所的劉曉潔博士在學習強國上發表的一篇《食育從概念到行動——“反食品浪費法”背后的文化思考》文章,主要是從立法背后的思考——傳統飲食文化剖析、立法保障下的新路徑——食育、立法保障下的新機制——以食育為抓手,構建多主體聯合機制這三大方面講述了“反食品浪費法”背后的文化思考。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下簡稱《反食品浪費法》)。《反食品浪費法》直擊“講排場、好面子”飲食陋習,聚焦食物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終端消費的全過程,及時、精準地將道德層面的要求上升至法律規范,大力弘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勤儉節約理念,促進公民綠色文明消費。作為一部軟法,一方面,這部法律兼具制度意義與實質意義,即更少強制、更多協商、更重引導,意味著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共治模式與協商機制,以食物消費為代表指明現代公共治理新方向;另一方面,這部法律不是目的,是在優秀傳統飲食文化與社會時代發展新要求的基礎上,為公眾科學膳食、文明就餐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引導公眾加強自律、樹立正確的飲食消費觀念,在全社會營造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
    立法背后的思考:傳統飲食文化剖析
    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依賴食物生存,獲取能量與營養;人以食物為載體,將家庭、宗教、性別、族群、國家等一系列社會文化要素連接起來,食物兼具的社會、文化與生態屬性逐步凸顯出來。人與食物的關系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延伸,而食物在構建社會生態網絡、承載并傳遞特定人類文明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物支出在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比重越來越低;傳統飲食文化中勤儉節約、愛惜食物等優良傳統逐步被忽視,畸形的飲食文化理念日漸凸顯。一方面,是“講排場”的畸形飲食文化理念。我國古代飲食,在某些特定環境中往往與權力相掛鉤,是身份、面子、甚至權力的體現。進入現代社會,餐桌上講排場、愛面子的陋習卻已成頑疾一直延續,以豐盛為好客,以儉樸為不禮,逐漸成為待客標準。以婚宴為例,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婚宴是彰顯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場所,講面子、有排場成為婚宴的必備元素,婚宴多選用套餐,菜品數量足、菜式豐富多樣,每桌花費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隨著婚宴花費的增加,產生的浪費量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是“過度吃喝”的畸形飲食文化理念。部分公眾膳食觀念不合理、膳食行為不科學,導致出現盲從、無度、不理性的飲食消費行為,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費與額外的身體負擔,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與健康風險。
    立法保障下的新路徑:食育
    傳統農業社會中,個人飲食習慣的養成源自家庭、源自母親的飯菜,這幾乎成為終生偏好的口味和記憶,成為影響一生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攝取食物似乎成為無需刻意學習的事情。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經歷饑餓、溫飽時代,快步跨入飽食時代,過去饑餓和溫飽時代的飲食經驗和習慣,已經無法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繼續實踐,傳統飲食習性的培養方式在當代遇到諸多問題與挑戰。人與食物關系不再是簡單的“吃與被吃”,需要掌握和飲食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加強人與食物之間的情感紐帶,亟需綜合性、系統性的飲食相關教育進行規范。
    國內營養與食品等領域專家積極倡導和推動“食育”。“食育”就是培養獲取與辨別食物、了解食物營養知識、養成科學飲食習慣,并以具體食物為載體進行道德、文化、營養科學、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引導與培養的教育。食育是通過“食”的相關科學知識和傳統文化教育,將信息灌輸轉變為主動學習,賦予公眾自主健康生活的能力。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注重以食育人,廣為流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國古代樸素食育思想的記錄與蘊蓄,被納入小學語文課本,成為我國幾代人的第一堂食育課。
    我國現代食育主要表現為四個特征:第一,科學性。食育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營養學、農學、地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為支撐。第二,系統性。食育涉及知識、技能、文化、觀念等多個方面,工作范疇涉及教育、宣傳、財政等多部門,是一項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多主體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第三,動態性。食育相關知識和理念不斷更新,需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的關系。第四,差異性。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需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因材施教。例如,學校開展的食育實操課程——教孩子做一道家鄉菜。這堂課不是簡單地教一道菜,菜品只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融和了飲食文化教育、綠色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烹飪技能培養的完整體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參與勞動和體驗,讓孩子們與食物之間建立情感聯系,珍惜食物、熱愛大自然,感恩食物的饋贈者。課程實施內容既包括甄選食材、烹飪的技能、家鄉菜背后的文化等,又包括營養健康、環保、安全操作等知識,是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需要老師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確保整個講授過程的科學性。同時,需要結合最新的營養膳食指南,講授減鹽、減油、減糖的意義,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和行動,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動態性特征。
    立法保障下的新機制:以食育為抓手,構建多主體聯合機制
    《反食品浪費法》為“餐桌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與有力支撐,推動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合理飲食、進步文明、健康中國的“新食尚”。食育是對全民教育和學習過程的有效補充,是將公眾合理膳食、綠色消費、健康生活關口前移的有效途徑。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大背景下,亟需在立法的保障下,以食育為抓手,構建多元主體下的社會共治網絡。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多主體聯合機制。食育涉及教育、財政、衛生、文化等多方面,應由相關部門牽頭,加強頂層設計,系統制定中長期規劃與實施方案,明確食育不同階段的目標、任務與實施路徑等,明晰各部門、各主體的責任,逐步構建多層級、多主體聯合共建的體制機制。聚焦健康建設的突出問題,在相關部門中創建協調聯動網絡,構建協同治理體系,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科學有效的食育建設體制機制。
    第二,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深度挖掘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與現代飲食文明新風尚相結合,建立傳統飲食文化官方宣傳平臺和渠道,增強傳統飲食文化的民族自信。應將杜絕餐飲浪費、弘揚傳統飲食文化傳統等作為黨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參與度強的宣傳活動,使黨員干部成為杜絕餐飲浪費、傳統文化傳承的標兵,為杜絕餐飲浪費做示范,同時帶頭監督一切餐飲浪費現象,逐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婚宴為例,鼓勵婚事從簡,包括簡化現有的婚禮儀式、取消不文明的陋習、拒絕大操大辦和奢侈浪費等。從多方面宣傳移風易俗,引導主流價值觀。讓大家從心底認識到,低調、不浪費的婚宴更能顯現出家庭的教養和文化底蘊,推動和引導婚宴從“愛面子”向“重文明”轉變、由“講排場”向“求健康”轉變。
    第三,以校園為重點,家校聯合推進。食育面向各年齡段和不同人群,尤其是行為和習慣正在養成的兒童群體,可以作為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延伸。充分通過課堂宣講、農林體驗、營養餐教育、實操等多種途徑,強化傳承優秀飲食文化意識,將食育與勞動教育、美育等有機結合,融入已有教學體系,促進校園食育的常態化。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長期持續向家長群體普及食育知識,擴大食育的影響力,并促使學生發揮橋梁作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不斷拓寬共建內容,鞏固建設效果。例如,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減少食物浪費校園科普活動中,我們引導孩子們去觀察、思考身邊的浪費行為,討論如何更好地減少浪費。隨后發現,孩子們中午會通過主動少要米飯、及時分享等行動減少浪費;同時,他們回家與大人們分享,認真分析自己家里的浪費問題,分享課堂上學會的小妙招。孩子們成為文明消費行為的踐行者和引領者,切實實現小手拉大手的互動效應。
    第四,加強標準制定和經驗推廣,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由行業協會牽頭、龍頭企業引領,對中央“八項規定”在杜絕餐飲浪費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提升,在此基礎上聯合制定標準,包括重量標識、小份餐和常規餐(每份最大量)的標準等。鼓勵行業協會圍繞前廳、后廚不同環節減少浪費的措施、經驗等組織相關培訓,提供專家咨詢、現場指導等服務;推動示范店和示范區建設,擇優命名一批“減少浪費示范店”,打造標準化示范樣板,利用線上和線下積極推廣實踐經驗與成果,實現以點帶面。
    全社會食品可持續消費行為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年5月底,《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頒布實施,以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契機和制度保障,將食育從概念落實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餐桌文明和新風尚建設,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聲明:

  • 1.凡本網所有原始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食育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食育網”
  • 2.凡本網“來源”處標記“×××××(非食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為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 聯系方式:電話?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網,作為行業信息交流和推廣傳播平臺,旨在通過匯總行業信息,舉辦行業活動等,呈現中國食育發展動態。
電話: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郵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外亮甲店1號恩濟西園

  • 食育網公眾號

  • 食育網視頻號

  • 劉老師 18500193189
    (微信同號)
  •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