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4月8日,王家鎮小學創新開設“田間勞動課”,組織四年級學生走進校園農事實踐基地,通過親手種植農作物體驗勞動艱辛,讓學生在勞動中掌握技能,分享勞動的快樂,感悟成長真諦。
荒地變課堂,勞動啟新篇
本學期,王家鎮小學為探索勞動教育校本化路徑,特租賃校旁一畝農田作為實踐基地,并配備農具、種子等物資。四(3)班學生率先“開荒”,在學校領導及教師的指導下種植玉米、南瓜、辣椒、紅薯、冬瓜、黃瓜6類作物。翻土、挖坑、播種、施肥……盡管多數學生是初次下地,動作生疏,秩序稍顯混亂,出現了“種子撒成堆”“肥料和種子一起放入坑中”等趣事,指導教師發現后,手把手教孩子們如何施肥,同學們在和老師們的協作摸索中逐漸掌握技巧,兩節課后,田壟間已初現生機。
汗水澆灌成長,泥土孕育感悟
“原來干農活這么累,我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滿臉汗珠的同學們感慨道。勞動結束后,孩子們已經大汗淋漓,紅撲撲的臉蛋上是滿滿的成就感?;爻讨写蠹移咦彀松嗟胤窒碇舜蝿趧诱n的心得,有人驚嘆于種地還有如此的“講究”,有人因被夸干活認真重拾自信,有人學到了種地新知識,更多孩子意識到“坐在教室學習已是幸福”。此外班主任張老師觀察到,平日成績平平的孩子在勞動中格外積極,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夸贊。
課程持續深化,期待碩果滿園
兩節課的時光匆匆而過,剩下還未種完的土地將分批次組織四年級其余班級接力完成花生、西瓜等作物種植,并計劃在收獲季舉辦“豐收品鑒會”,讓學生親嘗勞動果實。
“勞動教育不是走過場,而是要讓孩子在泥土里學會敬畏生命、理解付出與收獲的關系。”校長李欣這樣說。這場接地氣的“田間第一課”,既是對“雙減”政策的生動實踐,也為農村學校勞動課程開發提供了新思路。相信待到金秋時,這片土地或將收獲更多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