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氣溫回暖、雨水增多,既是踏青祭掃、親近自然的傳統時節,也是野菜生長旺盛、食品易腐變質的風險高發期。為保障廣大市民飲食安全,防范因氣候特點、習俗活動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巴中市巴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特此溫馨提示。
一、針對市民的食品安全風險提示
(一)野菜采摘與食用風險
1.謹慎辨別,科學采食。春季野菜種類繁多,但毒芹、蒼耳、石蒜、曼陀羅、斷腸草等有毒植物易與可食用野菜混淆。采摘前務必通過專業圖鑒、APP或向有經驗者確認品種,切勿盲目采食陌生植物。避免在公路旁、化工廠周邊、垃圾填埋場、公園綠化帶等可能受農藥、重金屬污染的區域內采摘野菜,污染物可能通過根系富集至葉片。烹飪前需用清水反復沖洗,并通過沸水焯燙1-2分鐘去除草酸、生物堿等有害物質,避免涼拌生食、過量食用。老人、兒童、孕婦及過敏體質者建議慎食或禁食。
2.警惕野菜加工風險。部分野菜含光敏物質(如薺菜、馬齒莧),食用后應避免長時間日曬,以防引發日光性皮炎。野菜不宜大量囤積,隔夜存放易產生亞硝酸鹽,建議現采現吃,冷藏不超過24小時。
(二)祭祀食品與供品安全
清明祭掃常攜帶糕點、鹵肉等熟食,氣溫回升(15℃以上)易加速細菌繁殖,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4小時內即可大量增殖。建議使用保溫箱+冰袋短途運輸,存放時間不超過4小時;祭掃后帶回的食品須徹底加熱(中心溫度≥70℃)再食用,若已暴露超過2小時,建議丟棄。
(三)潮濕氣候下的食品儲存
1.防范霉變與真菌毒素。雨水增多導致空氣濕度超80%,大米、花生、玉米等易滋生黃曲霉菌(產生黃曲霉毒素B1,致癌物),儲存時需密封置于陰涼干燥處,發現霉變立即丟棄。干貨(木耳、香菇)泡發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水溫超過30℃時需縮短至2小時,避免椰酵假單胞菌污染。
2.慎購散裝食品。清明前后,路邊攤販售賣的涼面、涼皮、米線、河粉等因潮濕環境易變質,選購時需確認無酸臭味、黏連成團現象,購買后2小時內冷藏,烹飪前再次檢查質地。
二、針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提示
(一)嚴控原材料與加工環節
1.嚴格把控原料采購關。餐飲單位使用野菜、野生菌等季節性食材,須從正規渠道采購,留存供貨憑證,嚴禁加工售賣來源不明或可能具有毒性的野生植物。采購食材時要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禁止采購來源不明、變質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制作野菜類菜品需在菜單標注品種名稱、過敏原信息及食用禁忌。
2.節令食品規范生產。青團等節令食品制作須確保艾草等原料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鉛、鎘等重金屬不得超標。清明祭祀糕點(如發糕、糯米糍)需標注“不含防腐劑,建議當日食用”,避免因祭掃長時間露天存放引發投訴。
(二)倉儲與流通風險防控1.溫濕度動態監控。倉儲環節需配備溫濕度記錄儀,糯米制品、豆制品儲存溫度≤10℃,濕度≤65%;冷鏈運輸車輛需每日消毒,防止交叉污染。2.散裝食品標識規范。散裝青團、糕點需在容器顯著位置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貯存條件,配備防蠅防塵罩,禁止徒手接觸食品。
(三)餐飲服務特別警示
1.嚴格食品留樣管理。學校食堂、集體用餐配送單位等需嚴格落實食品留樣制度,每個品種留樣量不少于125克,留樣時間不少于48小時。
2.群體性聚餐禁用野菜。學校食堂、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農村“壩壩宴”等集體用餐場所禁止加工食用野菜,以防群體性中毒事件。
3.冷食與野餐外賣管理。提供清明踏青野餐套餐的商家,需使用獨立密封包裝+冰袋,標注“2小時內食用”,禁用莧菜紅、胭脂紅等合成色素染制“彩色飯團”。冷食類菜品(如涼拌野菜、蕨根粉)需嚴格遵循“專間制作、工具消毒、成品冷藏≤4小時”規定。
三、應急處置與監督舉報
食用野菜或祭祀食品后若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癥狀,立即催吐并保留剩余食物樣本,及時就醫。發現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工業鹽、甲醛等非法添加物,或銷售變質、假冒偽劣食品,請撥打12315熱線舉報,市場監管部門將依法查處。
食用野菜或祭祀食品后若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癥狀,立即催吐并保留剩余食物樣本,及時就醫。發現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工業鹽、甲醛等非法添加物,或銷售變質、假冒偽劣食品,請撥打12315熱線舉報,市場監管部門將依法查處。
守護食品安全,需你我共同行動!
愿廣大市民在追思先人、踏青賞春之際,共享健康、平安的清明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