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戶戶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連續多年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然而糧食損失和浪費嚴重,情況不容樂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那些浪費的糧食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在該組織各成員國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與棟梁,而節儉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安徽青年報學生記者積極行動起來:查找資料了解一粒米的由來;線上詩詞大會,感受古人的節儉之道;通過身邊的現象,發出他們的倡議最強音。
一粒米的由來
一碗飯里有多少粒米?這是望江縣第三小學一名小學生一時興起的好奇發問,帶著疑惑和較真,這位同學決定自己親自數一數。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自己盛出的一碗飯里居然有3000多粒米!
“自己一碗飯就吃下這么多米,那么我們班每人一碗飯一共能吃多少粒米呢?”在王雨楊同學的倡議下,同學們紛紛行動了起來,有數生米粒的,有數熟米粒的,還有稱重的,最后結果顯示,班上每人一碗飯一共能吃下132876粒米,合每人一碗能吃3691粒米。這樣一算,中國14億人口,每人節約一粒米,就相當于節約了379301碗飯。這么多碗飯能挽救多少饑餓兒童的生命?
本是一次童真的發問,卻沒想到在孩子們的較真中,由此發現了“一粒米”的驚奇力量。一粒米的生長原來要經歷從插秧、抽穗、結果、收獲、碾米、制作等過程,他們更是了解到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現狀越來越嚴重,我國糧食生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王雨楊感嘆道:“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品質,節約是一種責任。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節約糧食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詩詞大會感悟深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便十分重視糧食安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既是倡導勤儉節約的詩句,更是古人重視糧食的現實寫照。那古人都是如何節約糧食的呢?
懷寧縣高河鎮中心學校六(5)班操亞蘭率先講道,“通過立法的方式節約糧食,要求人民不得浪費糧食。”六(5)班程文杰說道,“可以通過禁酒的方式節約糧食。眾所周知,酒是一種傳統文化。熟話說,無酒不成席。但是,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朱元璋下令農民不準種糯稻,以阻塞造酒之源。這個禁酒措施可謂堅決徹底。”“古代還通過下圣旨的方式倡導節約糧食,雍正下圣旨將剩粥剩飯如何處理,交代得十分詳盡。此外,圣旨還厲言告誡,違者必予以治罪。”四(4)班徐朱君說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除了上述三種方式外,民間還有數之不盡的關于節約糧食的案例。我們要爭做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模范。
我為節糧獻提案
一春一秋耕作成谷,一顆一粒積聚成倉。厲行節約對于國家糧食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節約即意味著增收!宣傳節糧意識,做節糧的小使者,我們義不容辭。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碭山縣實驗小學和碭城第一小學的學生們發出倡議最強音。
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五(7)班 王浩宇:“光盤行動”是一種厲行節約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美德,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該做的。特別是今年全球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更應該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碭山縣實驗小學六(6)班 張依琳:一個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愛惜糧食的人,是一個品質素質低的人。當我們盡情享用美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懷有對糧食的敬畏之心,懷有感恩之心。
希望通過這次的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活動,能夠在青少年心中營造一個愛糧節糧的濃厚氛圍,增強學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意識,將惜糧、節儉的理念植根于每一個青少年的心中,同時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生記者總動員:
韓如意 李 明 甘雪萍
參與學校:
懷寧縣高河鎮中心學校、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望江縣第三小學、碭山縣實驗小學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在該組織各成員國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與棟梁,而節儉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安徽青年報學生記者積極行動起來:查找資料了解一粒米的由來;線上詩詞大會,感受古人的節儉之道;通過身邊的現象,發出他們的倡議最強音。
一粒米的由來
一碗飯里有多少粒米?這是望江縣第三小學一名小學生一時興起的好奇發問,帶著疑惑和較真,這位同學決定自己親自數一數。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自己盛出的一碗飯里居然有3000多粒米!
“自己一碗飯就吃下這么多米,那么我們班每人一碗飯一共能吃多少粒米呢?”在王雨楊同學的倡議下,同學們紛紛行動了起來,有數生米粒的,有數熟米粒的,還有稱重的,最后結果顯示,班上每人一碗飯一共能吃下132876粒米,合每人一碗能吃3691粒米。這樣一算,中國14億人口,每人節約一粒米,就相當于節約了379301碗飯。這么多碗飯能挽救多少饑餓兒童的生命?
本是一次童真的發問,卻沒想到在孩子們的較真中,由此發現了“一粒米”的驚奇力量。一粒米的生長原來要經歷從插秧、抽穗、結果、收獲、碾米、制作等過程,他們更是了解到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現狀越來越嚴重,我國糧食生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王雨楊感嘆道:“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品質,節約是一種責任。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節約糧食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詩詞大會感悟深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便十分重視糧食安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既是倡導勤儉節約的詩句,更是古人重視糧食的現實寫照。那古人都是如何節約糧食的呢?
懷寧縣高河鎮中心學校六(5)班操亞蘭率先講道,“通過立法的方式節約糧食,要求人民不得浪費糧食。”六(5)班程文杰說道,“可以通過禁酒的方式節約糧食。眾所周知,酒是一種傳統文化。熟話說,無酒不成席。但是,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朱元璋下令農民不準種糯稻,以阻塞造酒之源。這個禁酒措施可謂堅決徹底。”“古代還通過下圣旨的方式倡導節約糧食,雍正下圣旨將剩粥剩飯如何處理,交代得十分詳盡。此外,圣旨還厲言告誡,違者必予以治罪。”四(4)班徐朱君說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除了上述三種方式外,民間還有數之不盡的關于節約糧食的案例。我們要爭做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模范。
我為節糧獻提案
一春一秋耕作成谷,一顆一粒積聚成倉。厲行節約對于國家糧食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節約即意味著增收!宣傳節糧意識,做節糧的小使者,我們義不容辭。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碭山縣實驗小學和碭城第一小學的學生們發出倡議最強音。
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五(7)班 王浩宇:“光盤行動”是一種厲行節約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美德,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該做的。特別是今年全球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更應該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碭山縣實驗小學六(6)班 張依琳:一個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愛惜糧食的人,是一個品質素質低的人。當我們盡情享用美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懷有對糧食的敬畏之心,懷有感恩之心。
希望通過這次的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活動,能夠在青少年心中營造一個愛糧節糧的濃厚氛圍,增強學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意識,將惜糧、節儉的理念植根于每一個青少年的心中,同時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生記者總動員:
韓如意 李 明 甘雪萍
參與學校:
懷寧縣高河鎮中心學校、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望江縣第三小學、碭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