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區教育局以全面落實“雙減”任務為契機,以培養學生勞動品質為出發點,確立了以課程研發為先導、以校內、校外聯動為核心、以師資強化為基礎的區域勞動教育整體推進思路,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勞動教育體系,把勞動教育貫穿于中小學教育全過程。
在這樣的規劃推動下,一所所學校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將這一理念落地生根。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徐州市新城實驗學校探究該校如何貫徹勞動教育理念使之成為學生成長的亮點。
徐州市新城實驗學校作為江蘇省首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秉承“五育融合”的發展理念,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和個性發展需要,以勞動項目為載體,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以學生經歷體驗勞動過程為基本要求,從生活課程、生產課程、社會服務課程、校園節日課程四個維度為突破口和創新點,構建特色校本課程。
生活課程
課程聚焦于個體生存技能的培養,科學規劃持續實踐和鍛煉。分學段開設收納小能手、校園小主人、家庭小管家、生活小達人四單元主題課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根據難度劃分為起步、發展和完善三個層次的項目。
生產課程
課程以“農業+”“工業+”“文創+”三類課程為主體,開展初步的職業體驗,提升職業認知,提高動手技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業+”課程
農學院里的農耕活動從9月入學到6月畢業,每月一主題:走進古農具、農耕大種植、探秘農耕史等,學習傳統農耕技藝,掌握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鏈接,了解病蟲害的預防,關注農作物種植安全;人工智能種植實驗室里,帶領學生了解自動化種植:基質栽培、水霧栽培、魚菜共生,讓學生參與新技術體驗與應用,感悟技術的“魔力”與重要性,明白科技改變生活。
“工業+”課程
拆裝室里,學生們參與體驗拆卸、拼搭、建造、制作;或使用扳手、螺絲刀等工具手動操作,或運用新技術進行體驗加工、組裝、測試、優化操作。車間材料全部來源于師生“廢品回收”,這一舉措源于環境保護,垃圾分類、廢物再利用等生態平衡理念,實現勞動教育高階育人功能。
“文創+”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的勞動教育,是在時代發展中尋找勞動教育的新樣態,為兒童的成長賦能。分學段引入木工木刻、服裝制作、非遺手工等課程,通過一斧一鑿、一針一線、一剪一編的手腦并用,傳統文化傳承和啟迪創新意識。
社會服務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的勞動教育,是在時代發展中尋找勞動教育的新樣態,為兒童的成長賦能。分學段引入木工木刻、服裝制作、非遺手工等課程,通過一斧一鑿、一針一線、一剪一編的手腦并用,傳統文化傳承和啟迪創新意識。
校園節日課程
場館式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究,生成了獨一無二的校園節日,9月“開耕節”;10月十歲成長“犁人節”;4月讀書“頌麥節”;6月畢業季“慶豐節”等,這些具有濃郁校本特色的節日也是學校的勞動周活動,既豐富了師生校園生活,又深化了勞動教育育人功能。
勞動教育,不僅是一次次簡單的動手勞動的體驗,更是一場場心靈的旅行,成長的飛躍。在勞動中傳承美德,攜手共進,用勞動教育展望未來人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