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明晰勞動教育與研學活動融合開展的必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繼而,2022年《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頒布實施……這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表明:勞動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視,它是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確提升了綜合實踐的地位。在此教育政策引領的時代背景下,各地均如火如荼地開展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研學綜合實踐活動。但受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影響,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學生雖有勞動教育的經歷,但體驗短、思考淺、認識低,致使學生勞動素養得不到提升。因此,將勞動教育與研學活動融合開展,即以研學活動為載體,以勞動素養為課程目標,在學生參與研學活動時組織實施勞動課程,不僅能合理利用教學課時,解決教育現狀,還能在融合開展過程中二者互促互進,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資源聯動:明確勞動教育與研學活動融合開展的優勢性
勞動教育與研學活動融合開展,不僅僅在于其能改變教育現狀,助力區域學校深入貫徹落實教育政策,更在于研學活動資源聯動、資源整合的優勢,可為勞動課程的研發與實施搭建平臺,創新勞動課程的實施形式、提升勞動課程的深度,進而助力學生勞動素養得以形成。近年來,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已聯動周邊區域勞動教育資源,依據勞動課程標準,研發設計出多種主題的勞動課程。比如依托位于東勝區灶火壕附近的元禾農場,研發實施了“四季農耕課程”之《勞動伴成長,一起“趣”農耕》系列研學活動,讓學生在經歷春耕、播種、秋收等活動中提升勞動能力。比如整合鄂爾多斯大草原的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在情境強、儀式足的詐馬宴大廳中制作粿條,讓學生在揉、捏、品中體會到因勞動而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比如依托位于陜北民俗博物館中“生存之本”這一篇章,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聆聽講解,在解決問題中將古代陜北人勤懇勞作的畫面浮現在眼前,在駐足欣賞古代農具中看到勞動的痕跡,進而認識到勞動的魅力與價值,于此提升勞動意識。
區域實踐:指明勞動教育與研學活動融合開展的實效性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農耕勞動課程構建與實施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研學活動中心聯合學校研發實施了《勞動伴成長,一起“趣”農耕》勞動教育系列研學活動。本次勞動課程以五育融合為導向,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以元禾農場種植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學思合一、知行合一、學創合一、行悟合一的勞動實踐中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促進五育融合。
1.在規劃土地中實現“以勞增智”
基于學思合一的勞動實踐有助于增強勞動體驗的深刻度。在“如何在承包土地中合理種植果菜類、根菜類、葉菜類、大田農作物四類不同蔬菜”的問題驅動下,學生通過測量法、計算法規劃土地種植區域,學會用數學思維解決勞動實踐問題?;?ldquo;每一塊種植區域應該種多少種子”的真實需求,學生在自主調研中了解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種植方式與生長周期,并結合多種影響因素和種植資源系統分析,制定具體可行的種植方案,在分析、策劃中發展籌劃思維。因此,學生在基于真實規劃土地的勞動實踐中學會將知識實踐化、思維情境化,促進智力發展。
2.在種植體驗中實現“以勞強體”
基于知行合一的勞動實踐有助于增強勞動體驗的價值度。在系統掌握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與各種農具使用方法的理論基礎上,學生以協作勞動的方式打田埂、種植。在時而烈日炎炎、時而黃沙漫飛的種植環境下,他們即使汗流浹背、眼浸黃沙,也嚴格按照種植方法播種一粒粒種子,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具身體驗中出力流汗、強身健體。因此,學生在基于真實種植體驗的勞動實踐中認識強身健體的必要性,樹立以勞強體的勞動觀念。
3.在創意設計中實現“以勞育美”
基于學創合一的勞動實踐有助于增強勞動體驗的藝術度。在“為承包土地設計插牌”的任務驅動下,學生結合實際種植需求,以協作方式創造性思考,以圖案、色彩、標語等方式凸顯設計理念及愿景,在創意設計中提升創造力和審美觀。因此,學生在基于真實創意設計的勞動實踐中學會將勞動成果藝術化,促進勞育與美育的融合。
4.在實踐體悟中實現“以勞樹德”
基于行悟合一的勞動實踐有助于增強勞動體驗的反思度。在“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種植體驗中深度解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進而生發對勞動及勞動人民的尊重之情,在反思感悟中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因此,學生在基于真實實踐體悟中學會將勞動經驗反思化,促進以勞樹德。勞動教育既是“五育”的起始點,也是“五育”的落腳點,而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此次《勞動伴成長,一起“趣”農耕》勞動教育系列研學活動的開展實施不僅落實了五育融合,而且推進了以五育融合為核心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深度開發與設計,引導學生在課程體驗中成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基于科學思維的科技勞動課程構建與實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要求: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征,需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改進勞動教育方式,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因此,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融合是中小學加強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路徑。為此,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研學活動中心以無土栽培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探究無土栽培的原理,并基于科學原理的探究合作制作無土栽培裝置,進而在探究、設計、制作、反思、優化裝置中逐步認識到人工智能時代下科技勞動的價值,同時也促使學生站在科技的視角認識勞動,激發學生的探究力、創造力。
1.在真實情境中看見“科技勞動”的力量
科技勞動教育雖已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但其與學生生活經驗鏈接較少,以致學生不能從心底里深刻認識到科技勞動的價值。因此,在《無土栽培》這一勞動課程中,組織學生真實走進現代農業基地,實地參觀無土栽培裝置,并調研相比于傳統農業,無土栽培具有什么優勢。學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中認識到無土栽培具有靈活性強、高效性、環保性等優勢。同時,學生也在實地參觀、調研中看見“科技勞動”的力量,進而激發了學生探究無土栽培原理的興趣。
2.在問題解決中實現“科學思維”的生長
科技勞動教育雖已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各地各校也均已積極探索“科技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模式,但在探索二者融合開展過程中,需認識到科學原理在科技勞動教育中的重要性。為此,基于探究無土栽培原理的興趣,適時提出“觀察三個自制的無土栽培裝置,說一說水是如何循環的”這一核心問題。學生在此問題驅動下,于仔細觀察中發現水循環的原因是裝置中有一個重要的結構。繼而,再次發現基礎上繼續有針對性地觀察,逐步明白裝置中兩根PVC管設計半堵、全堵的原因,進而也明白了無土栽培的原理。在這一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再觀察—再思考分析的思維歷程,兩次觀察發生了從整體結構到局部結構的轉化,這是思維生長的轉折點。同時,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實現了“科學思維”的生長。
3.在協作制作中看見“科技勞動”的價值
科技勞動教育不僅僅在于探究科學原理,更在于引導學生基于探究將理解成果產品化。為此,經實地觀察、問題探究的鋪墊,組織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制作無土栽培裝置。在商討、構思中將建構的知識轉化成設計方案。在協作組裝、測試、重組中形成了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細致的操作技能,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正是勞動習慣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同時,學生在看到自制的無土栽培裝置可實現水循環時成就感油然而生,進而激發他們將成功的勞動經驗遷移應用于其他勞動中,在制作成果的分享與反思中將勞動成果轉化為他人的知識財富。這一系列的合作勞動經驗讓學生在協作制作中看見“科技勞動”的價值。
在當今教育政策的引領下,勞動教育與研學實踐活動融合開展已成為教育創新的重要方向。作為一名研學教師,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需依照教育政策的指示,深入研讀勞動教育課程標準,整合在地化資源,構建出契合教育政策要求、彰顯勞動素養的勞動課程體系,讓學生的勞動素養在研學活動中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