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毒蘑菇、熏麥藥和米酵菌酸作為潛在的食物安全隱患,其危害不容忽視。今天,為大家簡要介紹這三種物質,并提供相應的食品安全建議和預防措施,希望增強廣大市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與意識。
毒蘑菇
一、基本信息
毒蘑菇又稱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體毒性反應的大型真菌的子實體。毒蘑菇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在我國有400多種。它們外觀各異,有的色澤鮮艷,有的與可食用蘑菇極為相似,難以區分。毒蘑菇中毒事件多發生在野外采摘或誤食情況下。
二、危害
由于毒蘑菇種類不同,中毒后臨床癥狀也非常復雜。誤食毒蘑菇,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抽搐、痙攣、昏迷,甚至出現幻覺和肝臟損傷等嚴重癥狀。目前沒有治療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藥。毒蘑菇中毒后死亡率極高,居各類食物中毒事件之首。
三、預防措施
1.不自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尤其是色彩鮮艷或形態奇特的種類。
2.增強食品安全意識,購買蘑菇時應選擇正規渠道,確保來源可靠。
3.發生中毒后立即就醫,并告知接診醫生食用蘑菇的性狀。
熏麥藥
一、基本信息
熏麥藥主要用于糧食儲存過程中的防蟲處理,其成分多為磷化鋁等化學藥劑。這些藥劑在特定條件下能釋放有毒氣體,有效殺滅或驅趕害蟲。近年,隨著安全意識的升高一般家庭不再使用熏麥藥進行糧食防蟲處理,但是仍有部分農村家庭使用,如果使用不規范,則容易發生中毒事件。
二、危害
因其使用簡便、快速、價格低廉,在農村常作為熏糧防除害蟲的藥劑曾經得到普遍應用。然而,該藥劑高溫、遇水或受潮后,會產生磷化氫劇毒氣體,短期內吸入較大量磷化氫氣體或誤服磷化物(磷化鋁、磷化鋅、磷化鈣)后會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為主要靶器官的多器官損害的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主要為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咳嗽、胸悶,并有咽干、腹痛及腹瀉、肝功能異常等,重度中毒可導致昏迷、抽搐、腦水腫、肺水腫、休克、明顯心肌損害及明顯肝、腎損害等,甚至造成死亡。
三、預防措施
1.嚴格遵守使用說明,嚴禁在有人居住的室內使用熏麥藥,避免生活區與作業場所暴露在同一密閉空間中,始終保持生活區處于通風狀態,若糧食儲存間與居室有空氣流通時,嚴禁使用熏麥藥,做好防水防潮工作,盡量保持作業場所和糧食干燥。
2.進入現場必須配戴有效防毒面具,嚴格按產品說明書使用方法操作,盡可能減少與藥劑的接觸,操作過程中如果嗅到電石氣味或大蒜氣味,表明已有磷化氫氣體,應立即撤離。
3.糧食熏蒸后必須通風換氣7天左右才能加工使用,熏蒸放氣后,應立即把布袋及其中的藥劑殘渣取出。取出的布袋及殘渣應深埋在遠離住房和水源的土中。
4.一旦有人出現身體不適,立即將患者由污染的空氣中轉移到通風良好的空曠地帶,用深呼吸方式縮短有毒氣體在肺部停留時間;迅速更換衣褲,立即用肥皂水清洗皮膚,迅速送醫院救治,就醫時將家中使用磷化鋁殺蟲情況第一時間告知接診醫生。
米酵菌酸
一、基本信息
米酵菌酸是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因其對熱穩定,經100℃煮沸和高壓烹飪也不能被破壞。在高溫潮濕的天氣下,谷類制品(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河粉、玉米淀粉、發酵糯小米等)、薯類制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山芋淀粉等)、變質食用菌(銀耳、黑木耳)等食品如未妥善儲存或超過保質期,都有引發米酵菌酸中毒的風險。
二、危害
由于米酵菌酸中毒沒有特效藥,這種病的病死率一般高達40%-100%,中毒的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少數長達1-2天。米酵菌酸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腦、腎等人體重要臟器。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有: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燥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重癥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樞神經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一人出現米酵菌酸中毒癥狀,則同餐人應盡快去醫院進行檢查,并告知醫生情況。
三、預防措施
1.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制作、出售酵米面類食品。
2.購買鮮濕粉類食品務必要留意外包裝上生產日期和銷售時的保存條件。
3.生產經營者要保證培植銀耳的菌種質量,采摘的鮮銀耳要及時曬干;選購銀耳、木耳等相關食品時,要選擇正規渠道,不要購買鮮銀耳。同時,要注意銷售環境的衛生狀況。
結語
毒蘑菇、熏麥藥和米酵菌酸作為食品安全的潛在威脅,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通過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與意識,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這些物質帶來的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構建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環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