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202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正式發布,主題是“大食物觀引領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報告由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GFEP)聯合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CDC)營養與健康所(NINH)、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IFND)、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資源研究所(WRI)、食物和土地利用聯盟(FOLU)和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EDF)等單位共同出版。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消除饑餓、抗擊貧困和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對標新時期中國多元發展目標,當前的食物供給體系面臨供給方式相對粗放、營養導向不足供給效率低、供需匹配結構不合理等挑戰。亟需推動中國農食系統轉型,系統重構與改革食物供給體系。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提出,立足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契合當前國際發展新形勢,有利于推進實現糧食安全、營養健康、綠色低碳、共同富裕等國家重大發展目標。
2024年的報告在前三年的基礎上,以供給體系為研究對象,突出“營養導向”與“系統思維”,從資源、效率、結構、貿易等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構建中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更加營養健康的食物消費需求,并推動可持續農食系統轉型。報告闡述了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和特點;構建了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政策路徑;測算了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等多元化食物供給渠道的生產潛力;并模擬優化了食物生產來源的綜合影響,對植物基蛋白、細胞培養肉、昆蟲蛋白等替代蛋白對食物安全與資源環境的影響進行了評估。報告探討了食品產業鏈中游環節在保障食物供應、改善營養水平和提高資源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中國食物進口特征與食物供應風險的基礎上,從提升食物進口韌性的視角,探討了多元化進口的穩定性與合作潛力。
主要發現
第一,中國亟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隨著中國人口數量趨穩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漲,居民對糧食與谷物消費需求降低,對多元化、營養健康和環境友好的食物需求不斷提高。然而,中國當前食物供給體系存在過度依賴耕地資源、生產方式較粗放、部分品類進口比例高等結構性問題。
第二,綜合開發利用多種生產資源的方案。2022 年,中國耕地生產的食物占食物能量總量的 83.5%,而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水產品和農區畜產品養殖僅分別占食物能量總量的 4.8%、0.4%、1.5% 和 9.8%。充分挖掘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以及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等的潛力和優勢,不僅能夠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健康膳食需求,還能節約 650 萬公頃的耕地種植面積,減少碳排放 1.8 億噸 CO2 eq。
第三,發展植物基肉、細胞肉等替代蛋白產業。如果以植物基肉替代 10% 的豬牛肉產量、細胞肉替代 1% 的豬牛肉產量、植物基奶替代 15% 的奶類產量、昆蟲飼料蛋白替代 10% 的豆粕產量,到 2035 年可降低 8.2% 的畜禽肉類和16.6% 的奶類產量壓力,減少對谷物和豆粕類飼用需求分別為 1590 萬噸和 923 萬噸,有助于降低畜牧產業供給壓力,節約水土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提高農食系統韌性。
第四,以營養強化、全谷物供應和食物減損等手段,優化中游環節食物供給渠道。中國在產后處理、儲存、加工、運輸及銷售環節的食物損失總量超過 1.7 億噸,導致的土地足跡超過 1000 萬公頃,蛋白質流失超過 400 噸,脂肪流失超過 420 噸。食物強化與生物強化食物的開發可有效改善居民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特別對低收入群體有顯著作用;提高全谷物供應有助于減少相關疾病的醫療成本,提高糧食資源利用率,并降低碳排放。
第五,中國食物進口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中國食物貿易呈現出進口增長快于出口的格局,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進口結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糧食、油料、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占總進口額的 60% 以上。盡管進口集中態勢沒有改變,但進口來源國有所調整:對美國的依存度在下降,而對巴西、俄羅斯、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依賴在增加。
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農食供應鏈全環節變革,通過科技、政策、商業與國際合作,推進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下的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為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更好保障食物和營養安全提供了中國思路。同時,轉型農業食物系統是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力,實現全鏈條統籌與優化。同時,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需要在科技、政策、商業和國際合作等領域不斷改革與優化。
二是制定構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多元食物生產體系的戰略目標,深入研究并優化食物來源的具體方案和路徑。促進多種食物資源的適度合理開發,實現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并舉。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企業和科學家等主體深度參與多種食物資源的開發,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森林、草原、水域資源、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的投資,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將潛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升食物生產能力并降低生產成本,使人們能夠負擔更多健康、生態的可持續食物。
三是供給、需求和政策三端同時發力,推動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在生產端,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鼓勵企業和資本投資該產業,積極推動相關學科的融合。在消費端,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接受替代蛋白,并針對不同群體制定營銷策略。在政策端,要加快完善相關標準和監管體系,統籌規劃不同替代蛋白品類的發展,確保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加強各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協調。
四是規范行業標準,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激勵,借助技術進步推動中游環節食物營養的有效利用。政府部門、加工企業和科研機構應進一步協調合作,通過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市場監管等多方舉措,優化和完善全谷物與營養強化食品供應鏈,建立食物損失與浪費評估監管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食品加工技術和營養科學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開發和推廣先進技術,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和資源利用率。
五是通過產業合作和平臺共建等方式,深度參與食物供給體系的全球治理。在保持中國食物貿易政策的穩定性的同時,降低食物領域的貿易壁壘,確?,F有的食物貿易供給來源的穩定性,以提升中國食物多元化的供給。健全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全球食物產業鏈合作,增強食物產業的全球競爭能力。同時,不斷提升 WTO 與南南農業合作水平,積極參與食物供給體系的全球治理,推進全球糧食與食物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