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面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不少同學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人認為,自己的錢,自己可以隨意支配,不算什么浪費;有人不理解,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今天,為什么還要去過苦日子呢?在今年上海復興高級中學的開學儀式上,校長陳永平以一則關于勤儉的故事開篇,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對“儉樸”一詞的深入認識……
同學們,新學年好!
首先,我們要歡迎復興高級中學2020級的新同學,你們這屆新生是新冠肺炎抗疫時代的歷史見證人,你們可以回憶一下你們所經歷的前所未有的特殊中考。你們見證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成果,我想這是我們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越性的最好佐證。我們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依靠人民群眾、整合各方力量,為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為人民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也進一步彰顯了上海城市精神和上海城市品格。
記得上個學期的開學典禮,我和同學們談了勞動的話題。這次我想和大家談談儉樸。先講一個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
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就是勞動,就是奮斗,但只勞動奮斗而沒有儉樸之風,容易斗進升出,最終入不敷出。勤是開源,儉是節流,開源節流,方可長久。
這個道理,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是適用的。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2020年8月11日,新聞聯播播報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所以,我想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的契機,跟同學們談三點:
01 簡樸,來自危機意識 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國家,但我國實際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先天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就拿糧食來說,我們要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實現節用裕民、節儉興國。 這次疫情危機還沒有完全過去,我國雖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復蘇較早,但是很多產業很多行業也面臨著生存發展的困難;到明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我們國家的脫貧攻堅任務還很重。我們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并無多少優越的物質條件和豐厚的自然資源可以依賴。可走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要始終有著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艱苦創業,盡可能地節約每一點有限的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作用;盡可能地節省每一份財力、物力,將之用到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用的地方;盡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滋潤我們的國土。 古語云,“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從這個意義上說,勤儉節約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可珍貴的財富,最可依賴的資源,也是我們可以有信心擺脫貧困、走向富強的真正優勢和可靠保證。
02 簡樸,更是人生態度
儉樸不僅源自危機意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態度。
首先,儉樸是一種修身立德的良好生活方式。 我去辭海查了一下“儉”的本意。它是個形聲字。從人,從僉( qiān),。“僉”意為“兩邊”、“兩面”。“人”與“僉”聯合起來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儉字的本義就是指在思想行為生活等方面對自己加以約束,不放縱。所以,我們對儉樸的理解,不僅包括財力物力的節約,更要上升到修身立德,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人生態度上來。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什么是高尚的人生態度?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著名作家周國平線上說:“儉樸,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我要說,儉樸不僅是一種素養、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活方式。 當居里夫人發明了鐳,當她的家里擺滿了獎牌與獎杯,當她榮耀一時的時候,她卻走向了簡樸,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那簡陋的書房,那客廳里僅僅兩把椅子,儉樸的生活方式,也是最高的科學精神。居里夫人說:“我是科學的產兒,我為鐳而生。”一切的浮華贊美,一切的榮譽富貴,在她眼里凝聚成兩個字——儉樸。生活方式在居里夫人那里融化成永恒之光華。 儉樸的精髓是一種遠見。儉樸能讓人去除生活中多余的枝枝蔓蔓,回歸生活的本真;既把日子過得五彩繽紛,又能摒棄過度的奢華,儉樸引導我們抵制低級趣味,不役于錢、不役于物,做一個自由而有尊嚴的人。儉樸的人,生活單純,懂得集中精力,能夠聚焦人生目標。儉樸更是一種睿智。古人云:“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臥八尺。” 只有睿智的人,才能真正領悟“成由勤儉敗由奢”、“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等古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 同學們,歸根到底,儉樸“不只是個人吃飯、穿衣的等物質問題”,儉樸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境界,也體現對自然的尊重”。儉樸作為古老的生存智慧,它最有生命活力之處,就是能和一個現代觀念——可持續發展相融合。大自然在本質上是節約的,人與自然和諧,我們的生活越簡單。有位當代哲學家說:“我年紀越大,越看得出單純的思想言行的莊嚴之美,越渴望用簡化、自然、開朗的態度,去處理復雜的事物。” 各位同學,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儉樸的確是代表著高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但儉樸不是小氣、吝惜。倡導儉樸,更不是鼓動大家都去過“苦行僧”的日子。過去,一提及儉樸,就想到“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清貧。其實,這是對儉樸的偏見和短視。 今天,我們弘揚新時代的儉樸之風,本質上是反對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儉樸之風本身就包含合理的、必要的、量力而出的正常消費。我們就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了,我們還要奔向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一定會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生活不排斥消費。 在我們國家啟動經濟內循環的時代背景下,抑制消費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社會生產的發展。而適度的理性消費和可持續的綠色消費還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同學們,我之前講了很多道理,這些道理大家應該會認同,因為這些道理絕對“說得通”。但我們經??吹竭@樣的現象,很多“說得通”的道理,為何在日常生活中就難以自覺做到“口惠實至”? 那么,養成節儉意識,弘揚儉樸之風的有效路徑在哪?我以為: 一是要靠內化于心的自覺。要真正意義上弘揚儉樸之風,我們全體復興的師生就必須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覺悟,必須有“用之有度、取之有結”的自律。沒有內化于心的自覺、自愿與自律,任何形式的活動,都可能流于形式,都難以跳出“一陣風”的俗套。 二是要有外化于行的實踐。我們復興師生弘揚新時代的儉樸之風應該從小事做起,應該從身邊做起。新學期我們首先就要在用餐上倡導節儉,開展光盤行動,我們各個班級可以比一比,賽一賽,看看哪個班級哪些同 學是節儉的標兵。接下來,不管在校內還是家里或者飯店里,復興的師生都要合理點餐、打包剩菜、光盤行動,這些不是小家子氣,而是公德的體現,生活理念的升級,鋪張浪費的“溢出效應”會不斷侵蝕社會資源,關乎著公眾利益,因此節儉不是你愿不愿意的問題,是每個公民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同學們,從節約糧食開始到真正走向儉樸的生活方式,這既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傳承,也是我們新時代復興人的素養和道德的集中體現。 讓我們全體師生自覺行動起來,使弘揚儉樸之風在復興高中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精神、一種時尚! 謝謝大家?。?/span>作者 | 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長 陳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