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食話受邀浙江少兒頻道,在九陽cooking studio,為“中國藍小記者”2020暑期特訓營開展了一堂感官食育體驗課。來自全省各地的60名中國藍小記者,在食話食育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次跨越山海的食育研學之旅。
01 動手制作食物才能更好體會生活
在這堂食育課上,孩子們穿好小圍裙,洗干凈小手,一個個化身天才小廚師。 在老師的指導下,將米飯和其他食材一起,制作成好吃又好看的手鞠球壽司。 原本只能被淘汰的剩食,搖身一變成為美食,讓孩子們大呼驚喜。 小記者呂馬睿說:“我今天是第一次做壽司,雖然有時候做失敗了,但我還是會給它加工,讓他變成功。” 之后,老師還帶著大家一起動手設計水果拼盤,一起收拾餐桌餐具,引導孩子們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習慣。
很多小記者說,今天的食育課堂,他們不僅體會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還體會勞動過程制作食物的艱辛,他們表示以后要節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小記者鐘周涵說:“做飯和過生活其實是一樣的,就是要堅持不懈 ,才能做出更好的食物。” 本次活動以“可持續飲食”為主題,圍繞“愛惜食物、剩食利用、減少食物浪費”三個部分展開。 通過“大米的生命圈”以及稻米的種植視頻,孩子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種子是如何從破土到成為餐桌上飽滿噴香的大米,并在這個過程中懂得珍惜食物的意義。
小記者羅弘毅說:“插秧很辛苦,要一直彎腰,我現在知道農民其實很辛苦,所以以后盡量不剩飯。” 我們離開土地太久,不了解這一碗飯背后的辛勤勞作,是造成當下大量糧食浪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浪費一粒米,就是浪費一百多天農民的辛勤付出,浪費一百多天大自然的陽光、土壤等資源。 而通過用剩食制作手鞠飯團,可以從想要愛惜糧食到掌握如何愛惜糧食,引導孩子們去思考生活中更多不浪費的可能,從而養成可持續飲食的觀念。
03 結合傳統文化 建立民族自信
食育最初來于日本,我們的很多經驗也是向日本學習,但是我們做了很多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選擇“大米”這一國人最熟悉的食物,并結合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通過神奇的“大米的生命圈”,了解大米在二十四節氣中不同的成長秘密,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的真正意味。
通過誦讀《二十四節氣》歌謠,領略中華詩詞音韻之美,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千年的農耕智慧。 我們一直堅信,中國特色食育發展,需要吸收現代健康科學的飲食理念,也需要融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我們希望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課程,了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發展。在培養孩子科學飲食習慣的同時,提升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力。
很多人以為食育就是教孩子怎么吃更健康,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食育不僅是舌尖上的飲食教育,更是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集營養學、烹飪學、感官科學、食品科學、農業生產、飲食文化、可持續飲食等學科于一體,包含了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創新實踐、社會責任、身心健康等多重元素。在未來,我們也將繼續聯合社會各界力量,通過食育推廣,鼓勵更多人參與實踐,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飲食認知,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了解人與自然共融共生的關系,傳承中華良好的傳統飲食文化。通過培育身心健康的個體、幸福美好的家庭,從而構建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態,達成人和食物、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