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由吉大街道黨工委、白蓮社區居委會、海天社區居委會主辦,吉大新芽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指導,珠海市蒲公英營養健康促進中心承辦的“為明天”兒童餐食教育藍色計劃在吉大街道落地。
項目針對吉大街道白蓮和海天社區3-10歲兒童及家長,通過“餐桌上的食物精靈”、“我愛我的身體”、“飲食文化與禮儀”三大版塊的系列活動,培養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提升家長健康知識的儲備量,在教育中融合五感體驗,在視覺與味蕾間尋求創意與樂趣,讓味蕾與肚腹感知美好,“從口欲到食育”讓孩子欣賞與珍惜每一口食物。
從會食、樂食、喜食到康食
經過近1年的項目實施,約有 組家庭參加了三大系列的活動。漸漸的,團隊的每個小伙伴看到了服務對象的改變和團隊的成長,更多的家長和孩子透過食育活動,兒童及家庭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和正確率從25.6%提高到87.9%,偏食、挑食、愛吃零食、不吃蔬菜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
4歲的草莓妹妹最驕傲的是自己吃飯的圍兜,因為它有雙天使的翅膀,她說:“我不挑食,我愛吃雞蛋!我愛吃菠菜和胡蘿卜!每天我的餐盤里都有四色精靈!他們會帶我飛翔。”這就是孩子眼中的食育。
家長常常以“覺得孩子太小不會做”、“不需要孩子做”為理由,間接剝奪兒童參與餐食準備和培養基本生活能力不足的機會。但是通過學習了如何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這門對孩子最重要、最基礎的功課,家長和孩子重新看到食物的本質,77.78%的家長表示,孩子對食物的選擇發生了改變,會主動選擇天然的食物;而家長也會主動為孩子提供鍛煉餐食能力的機會,有近半數的孩子開始協助家長開展食物處理活動,有超過1/3的孩子可以完成簡單的烹飪。
檸檬姐姐的媽媽是一個二胎媽媽,之前對孩子的喂養總是抱著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參加完活動后,很感慨的說:“原來食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完整的認識世界的鏈條,了解食物是怎么來的?什么食物是好的食物。食物承載的東西原來這么多,真的太棒了!”
最簡單的陪伴,堅持每天陪孩子吃早餐
從一開始對食物教育的不了解與陌生到現在越來越熟悉了解后,家長們發現食物教育真的可以給家庭本身帶來真正的獲益。比如說,通過活動讓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彼此融合,親子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食物為親子溝通的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話題,包括閱讀、采購、餐食制作、話題討論等從開始的不足15分鐘增加到1-1.5小時。
番茄妹妹的爸爸和許多負責任的爸爸一樣,因為工作忙,晚歸晚起。但是他慢慢發現,陪伴的孩子時間卻變少了,因為孩子都是早睡早起。自從有一次陪伴孩子參加食育活動,寶貝親手給爸爸做了蝴蝶面,爸爸就堅持每次活動都陪伴孩子來參加,而且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即使晚上加班到很晚,無論如何,只要孩子上學,每天早上都堅持配孩子吃早餐,“早餐最多20-30分鐘,我希望當孩子看到食物或吃到食物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愛的味道。一開始真的很難,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早起需要勉強,習慣需要勉強。但是習慣了,好像也沒有這么難。”
食育賦能社區家庭,構建社區凝聚的橋梁
蒲公英的負責人梁媛媛老師,是孩子口中的“豌豆姐姐”,她說,我最早接觸食育,是因為到法國,看到那里盛行慢食文化,為了減少超重、肥胖等問題,后來逐步發現,越發達的國家,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越重視兒童的飲食健康方面的習慣的培養。例如日本的食育立法,美國的校園菜地,英國的食育革命,意大利法國的慢食文化,所以我們就想把食物教育引入珠海。
在成立的3年多里,我們在校園、社區、電臺等渠道,通過不同的形式推廣食育,也總結的不少經驗,在模式上發展了一條比較適合珠海推廣的食育形式,就是以社區為單元體,一個單體的細胞,通過活動去賦能給一些食育骨干和媽媽們,讓她們逐步成長,去服務于在地的小朋友。
為明天項目不僅僅是開展幾場活動?;顒又皇且粋€通往多種途徑的橋梁。比如說,社區通過活動讓社區的家庭彼此融合,增加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與認同感、幸福感。
海天社區和白蓮社區的書記也表示,通過食育活動在社區的開展,鏈接轄區里的許多孩子,尤其是通過孩子帶動爸爸媽媽,發展作為食育志愿者,把這些年輕的群體也鏈接進入到社區活動里面。通過學習成長的食育骨干和媽媽們,開始嘗試去服務于社區的孩子,這樣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公益火種。
“為明天”兒童食物教育項目,就是希望讓食物教會孩子如何學會利他,如何去共生,作為一個人如何從自然里索取并付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和蒲公英一起,用食育的小火苗點亮和溫暖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