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6月16-17日在山東威海舉辦的“2023(第二屆)中國食育發展大會”上,食育網特別邀請了《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解讀與評價》主編、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副院長張炳文現場與大家分享《融合傳統食養智慧,設計研發特色食育項目》,講述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特點、當前食育項目設計的痛點和熱點,以及以傳統食養智慧理念指導設計特色食育項目的路徑方法。
張炳文>>
內容分享>>
中華傳統食養智慧根植于傳統中醫藥理論、飲食文化和傳統食品,具有寓醫于食、簡便易行等優勢。張炳文教授認為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特點有以下四點:
(一)中華傳統食養智慧歷史悠久、典籍豐富
根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檢索出新中國成立前與食物、食品有關的食療本草類、救荒本草類、飲饌類等書籍80種左右。
(二)中華傳統食養智慧以“醫食同源”為基礎
食可醫病,藥亦為食,醫食同源,藥食同用是中華傳統食養智慧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三)中華傳統食養智慧重在強調整體、系統、平衡及因人而異
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
(四)中華傳統食養智慧與現代營養學理念高度吻合
縱觀中華傳統食養學與現代營養學,發現二者在對人體飲食、保健方面均有其獨到之處,各自都有對方不能替代的方面。
中國傳統食養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中國傳統食養文化不僅符合中國以農耕為主的食物生產結構特點和自然環境資源條件,而且經過數千年經驗總結,形成了非常合理、科學、多彩的內容。
張炳文教授表示“食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食育已成為一個亟需破題的社會選題。我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層基礎薄弱;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組織領導、條件保障等有待加強。
張炳文教授認為食育行業發展關鍵點在于找準自身定位、進行行業標準建設、科普資源建設等方面。要立足國情農情,適應國人體質特征和消費習慣,健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食物供給體系和東方膳食結構的食育科普。
張炳文教授重點分享了“傳統食養智慧助推特色食育項目”專題,從融合傳統食養智慧,講好食育營養故事;食養素材匯編——中華傳統食養智慧寶庫;傳統食養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食育載體;科學評價——食育項目設計的核心;標準建設與宣教——食育項目推廣的基礎等五方面結合自身多年研究經驗與大家進行了詳細的分享。
食育科普是合理膳食宣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食物供給體系和東方膳食結構,張炳文教授希望與大家一起砥礪前行,開展富有傳統特色的食育科普研究與標準編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