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問:“你覺得中國的食品安全嗎?”你會怎么回答?請大家停留3秒鐘,再繼續下面的閱讀。
在2019年的7月,我參加了NZIFST新西蘭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度會議,學者Gale Prince分享了一組來自某國的數據,讓我至今始終不能釋懷!他說,根據調研大約有52%的該國消費者相信如果吃了來自我們中國的食品會有嚴重的健康風險!再仔細瞅瞅這頁ppt里的數據, 排在49%的是恐怖主義!
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個瞬間!
我當時的反應是“WHAT???”!!我們的食品怎么會讓國外消費者有這樣的一種感覺,這種認知是怎樣產生的?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改變這種認知和現狀呢?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不管你來自哪里),你覺得中國的食品安全嗎?
2019年6月23日,第十一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分論壇上,一位在國內外學術界、食品行業內都鼎鼎大名的老前輩,我們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曾直言,“當前食品安全很大的問題是消費者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主要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1」
這種不對稱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從我的視角,我覺得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
1. 輸入式的多元飲食文化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飲食文化從相對單一到非常多元,而這種多元的飲食文化是輸入式的。我們對國外的食物和食品從一開始的好奇到慢慢依賴。同時很多學術文獻也已顯示,從某個角度,我們內心可能覺得國外的食品就是安全、質量高、口感好、送禮更有派頭。
在價格一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將大白兔奶糖和瑞士軟糖放在一起,過年送禮你更愿意送啥?
即使是在價格不一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將新西蘭佳沛獼猴桃和陜西國產獼猴桃放在一起,過年送禮你更愿意送啥?
2. 關于“吃”我們只能知道它的表層信息「2」
對于“吃”,我們更多地是關注在它的價格、它的營養成分能量表、它的產地和保質期,或許我們在采購時還會更傾向于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口味和包裝等。
有沒有發現這些食物的表層信息其實我們可以輕易地從商家、從包裝上獲取。這是我們的社會機制帶給我們的「便捷和保障」。然而,也正是這種「便捷和保障」讓我們面對負面報道的時候,有了一種跟著輿論「一邊倒」狀況。也正是因為我們缺少這樣一層與第一生產人,即農民、漁夫等的直接對話和連接,我們開始信任專家,但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一些專家的話也有了質疑。
我們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式的信任修復問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過去了12年,我們媽媽們是怎樣理解國產奶粉的呢?也的確,信任一旦被打破,修復的路很漫長。當我們自己也不確定、不堅信我們吃的食物是否安全,那么千里之外、萬里之外的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有如此大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3. 對食物的社會循環「4」沒有概念
作為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消費者,我曾忙于工作,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卻脫離了生活的本身。我叫不出很多市場里的菜、也幾乎不去菜市場,我并不知道我吃的食物/食品是由誰種植、養殖或者生產加工出來的,因為感覺這些對我并不是很重要。然而我卻借用「食物」作為橋梁去連接我與家人、朋友、同事、客戶及陌生人的關系。我作為一個「消費」者,只需要支付購買,就可以享用「食物」帶給我們的便捷和能量了。這有什么問題?這樣的描述不是很正常嘛。
然而,「消費」、「制作」和「享用」只是食物社會循環中的一部分「4」。在習大大光盤行動的推動下,我們已經知道餐飲浪費的數據是何等驚人「3」:「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總量約為1700-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而這個數據可是我們每個人參與的結果!這種結果的產生是我們不了解食物的社會循環,是我們和食物沒有產生連接,是我們和生產制作食物的人沒有產生連接,也正是這種連接的缺失,讓習慣依賴于食物表面信息的我們,對浪費視而不見,對本土食品安全沒有信心。
4. 食品安全人人有責
這里的人人有責,指的是全民行動。實踐和理論都已告訴我們,要做好食品安全,需要的是團隊力量,那么為什么只有食品行業從業人員才需要學習、執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內容呢?當他們離開了工作崗位就不要遵循食安要求、就不需要洗手了嗎?我們先拿洗手為例,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們再次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然而,根據我最近的生活經驗,有效洗手的正確方式卻很難在大多數普通公共場所的洗手間內完成,有的缺少洗手液、有的沒有干手設備,這些地方包括,一些學校、醫院、影院、酒店、在大西北旅游的所有景點和餐廳!
一雙濕濕的手可是比沒有洗手更不安全呀,因為潮濕的手會被更多更多的細菌依附上,通過濕答答的手,不僅會招惹來可惡的細菌, 這些細菌還會通過手,再次污染到其它地方?。?!我們有了洗手的習慣,卻進行著無效的洗手流程。我們感覺我們洗手了,干凈了,卻忽略了細菌的特性。這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嗎?
這種生活和工作的斷層,讓從業人員無法更好地、更可持續地去遵循我們的要求。(我有一個創新的想法,行業內食安培訓的成本是不是也應該讓那些不提供洗手液、擦手紙的機構單位承擔呢?我們的公共衛生的監管部門是不是可以把這一項也加上去咯!)當然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所以,食品安全不是食品企業一方面的問題和責任,而是我們所有人的使命和責任。食品安全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只有社會中的每個機構、每個組織、每個社區和每個家庭都意識到這點,都加入進「建立食品安全文化」中來,我們才會對我們自己的本土食品安全有信心。
我想以上4點就是消費者們對于我們中國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吧。那么該怎樣行動,我們才能提高消費者對中國的食品安全信心這個問題呢?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游戲化、生活化是我們7015工作室的策略!
參考資料:
「1」新京報.(2019). 陳君石院士:當前食品安全很大的問題是消費者信心不足. Retrived fro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127711917931981&wfr=spider&for=pc
「2」(日)高橋博之.(2020).消失的城鄉邊界線.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中國青年網.(2016).中科院:中國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Retrived from https://www.sohu.com/a/120083956_119038
「4」陳小龍.(2020).食物的社會循環,就是食育的現場. 微信公眾號:開動食驗室.Retrived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ozsKgCN_VHX1lhh8ie7r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