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上,獨立食育實踐者、《給媽媽的第一本食育書》作者陳小龍,先從食物鏈說起再到具體事例包餃子再到包餃子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為大家分享了一場與食育課程設計有關的思維盛宴。
在“從食物鏈條說起”方面,陳老師從線性&循環、現實&理想、部分&整體三大角度闡述了食物從種植到焚燒的一個流通過程以及如圖2所顯示的一種循環關系。這8者不僅是一個單環關系,也是可以根據不同人的生活狀態,畫出不同的線路或環。占更多環節的后者相比只占一個環節的人來說對于食物的理解、從食物中學習的過程就更加多遠與深入,也就更有可能得到更好的食育。也就是說接觸食物越多的環節,就能有更多的場景和機會自然的學習到各種食物所具有的信息。
在“讓我們包餃子吧”環節,陳老師結合自己的經歷從習慣&本地、傳統&挑戰、感受&想象三大方面闡述了購買食材、包餃子過程中的食育思維。在這里,市場、食材、工具都是學習食育的切入點。比如以玉林綜合市場為例,該市場場景是食物多、人多、學習機會自然也多,大家可以在市場觀察中,進行一次觀察找相同,多次觀察找不同的學習。
在“到底發生了什么”環節,陳老師從空間&時間、可感知&不可感知、學習&學習三大方面,詳細講解了食育課程設計過程我們要思考的東西。比如,這些各式各樣的材料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背后又發生了什么故事?等等。
正如陳老師提到的,他們是一個提倡孩子參與家庭飲食全過程的行動小組,而開動一詞就是開始做,取音譯英文Kid Do就是提倡孩子能自己動手參與到關于家庭飲食的整個過程。
在陳小龍老師分享的過程中,很多網友積極提問,但由于直播時間原因,有些問題老師現場解答不太全面,有的問題甚至來不及解答。為此,直播結束后,中國食育網整理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再次連線陳小龍老師進行了解答,再次對陳小龍老師表示感謝。
網友問:您的意思是不是食育可以從具體的像包餃子這樣一個項目入手,串起所有的食育知識?
陳老師回答:
接觸食物越多的環節,就能有更多的場景和機會自然的學習到各種食物所具有的信息。但我們也不能總是抽象的講食育而脫離了食物、脫離了生活。所以要從像是包餃子這樣真實具體的食物與生活場景入手,延申到各種各樣食物在自然與社會中的各個環節,從而讓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自然而然的從食物中學習。
網友問:要是想設計一門食育課程,要考慮哪幾個角度?
陳老師回答:
兩個角度,一個是無論要涉及到食育中的任何一個部分,如數學、語文等等,都有作為一個學科的內在知識邏輯和系統,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盡可能深入的了解、理解這個邏輯并基于此進行設計。另外一個就是了解兒童發展的內在邏輯,一般孩子的普遍規律與對特定個體、集體的發展狀態都要進行了解并做出判斷,基于此進行設計。另外提醒一點,一般食育都是跨學科的,所以如果涉及到多學科,那么跨學科視角或者融合教育的視角也需要補充進來。
網友問:非常想了解各位老師在推進食育中的難點,最需要哪些支持?
陳老師回答:
食育是個大概念,包羅萬千。落到食育課層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切入點。雖然我上面提要延申到各個環節,但這之間并不矛盾,一個具體的切入點也是引導參與者更容易理解與進入的關鍵。比如戲劇食育、繪畫食育就比食育更具體,自由戲劇食育就比戲劇食育更具體。就切入點而言,越小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