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舉辦“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創新發展論壇”,論壇以“推動營養導向 踐行大食物觀”為主題。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在論壇上發布了《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
報告以大食物觀為指導,梳理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食物與營養變化趨勢,研判了發展過程中食物與營養領域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還提出了一系列建議,為全面準確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參考。
梅旭榮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物生產供給顯著增長,總體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數量足。其中,糧食產量達到6.8億噸,其他食物產量穩步增長,年人均糧食供給量達到600千克,食物供給充足、種類豐富。二是能量夠。在營養供給方面,能量、蛋白質及脂肪供給量持續增長,特別是來源于動物性食物的營養供給呈快速增長趨勢。三是結構尚不合理。在生產供給方面,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基本自給,大豆、植物油、奶類和飼料糧進口量上升。在食物消費方面,精加工谷物消費量趨于穩定,全谷物消費偏低,雜糧消費減少;肉類、蛋類、水產品消費不斷增加,奶類消費仍然偏少;蔬菜、水果消費持續快速增長。
與會專家指出,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的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對營養健康的關注日益迫切,但受農業發展尚未完全實現現代化、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食育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食物與營養問題。具體來看,包括居民膳食結構仍然不夠平衡;食品的過度加工導致食物營養損失較大,全產業鏈食物損耗浪費嚴重;居民合理膳食的消費理念有待強化;國家的營養安全支持體系有待完善。
專家指出,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進入新階段,應以大食物觀為指導,以“轉導向、調結構、樹理念、強支撐”為總體思路。
報告圍繞推進落實大食物觀,提出了一系列向營養健康轉型的建議。
一是加快推動營養導向型農業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營養導向為理念,以資源稟賦為出發點,加快食物系統轉型,推進營養導向型生產體系、加工體系和消費體系建設,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
二是打造第三口糧,通過加大全谷物食品開發力度,優化雜糧區域布局,推動雜糧產業提質增效,引導增加全谷物和雜糧消費,打造第三口糧,提升主食多樣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是實施白肉增長計劃,制定促進禽肉和水產品發展的政策,加強家禽、水產品的新品種創制和養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規?;藴驶?、智能化發展,多措并舉推動白肉消費和健康低碳飲食。
四是積極推動食物全產業鏈減損節約,在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中多管齊下,努力減少食物損耗浪費。
五是從娃娃和“掌勺人”開始狠抓健康飲食教育,把握好食育進校園、進家庭兩個關鍵環節;強化主流媒體和權威機構的食育主導地位,加大主流科普團隊培養。
六是大力加強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開展食物資源普查,盡快摸清家底;統籌各方力量,構建食物監測評價體系,加大食物營養品質和人體營養需求數據庫建設力度;加強食物資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精準挖掘不同食物資源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其營養健康價值。
一是加快推動營養導向型農業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營養導向為理念,以資源稟賦為出發點,加快食物系統轉型,推進營養導向型生產體系、加工體系和消費體系建設,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
二是打造第三口糧,通過加大全谷物食品開發力度,優化雜糧區域布局,推動雜糧產業提質增效,引導增加全谷物和雜糧消費,打造第三口糧,提升主食多樣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是實施白肉增長計劃,制定促進禽肉和水產品發展的政策,加強家禽、水產品的新品種創制和養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規?;藴驶?、智能化發展,多措并舉推動白肉消費和健康低碳飲食。
四是積極推動食物全產業鏈減損節約,在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中多管齊下,努力減少食物損耗浪費。
五是從娃娃和“掌勺人”開始狠抓健康飲食教育,把握好食育進校園、進家庭兩個關鍵環節;強化主流媒體和權威機構的食育主導地位,加大主流科普團隊培養。
六是大力加強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開展食物資源普查,盡快摸清家底;統籌各方力量,構建食物監測評價體系,加大食物營養品質和人體營養需求數據庫建設力度;加強食物資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精準挖掘不同食物資源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其營養健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