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已經持續10年之久的投入,自2011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1967.34億元。
這是一場關乎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成長的行動,惠及近3800萬學生,占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4%,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40%。
這10年,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營養健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如何改變千萬中國學生的童年,又為他們奠定了怎樣的成才之基?
通過一組鏡頭,我們一起探尋。
一餐一飲總關情
“兒子在學校能吃上雞腿、牛排,還有紫菜湯、白菜湯……”從老家云南昭通到昆明打工的宋得春是一名外賣騎手,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一早就要把摻著玉米面的米先煮熟,再把飯炒好,用罐頭瓶裝著帶去學校。如今上二年級的兒子的校園生活與宋得春的童年完全不同,他感到很滿意。
對此,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中心學校校長施天平也有感觸。10多年前,他去學生家家訪時了解到,不少農村家庭很少去街上買菜,自家田地種的蔬菜是什么就吃什么,很少能吃到新鮮肉,只有過年過節時能吃上腌制的肉,“一頭豬可以吃兩年。”
而現在,在尋甸縣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除了能吃到早上的“牛奶+副食品”套餐,每天午餐能吃到小炒肉、藕煮花生、番茄雞蛋湯……“一葷兩素一湯”已是標配。
時間回到2011年。
彼時,云南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只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在廣西,黃豆蒸飯、辣椒拌飯是孩子們常見的午餐;在寧夏,開水就干饅頭,是幾乎所有寄宿生的主要食譜;甚至在物產相對豐富的浙江,一碗“豆腐娘”都算得上很營養。
這年10月,改變發生。
為改善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營養健康狀況,根據國務院決策部署,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等15個部門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2年春季新學期開始,中國有2600萬農村學生獲得了每天3元錢的營養餐補助。資金全部來自中央撥款,達160億元。
從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起步,溫暖的腳步走向更多農村學校。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28個省份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其中,國家試點縣727個,地方試點縣1005個。覆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萬所,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77%。
從3元漲到4元,再從4元漲到5元,這10年,營養餐補助標準逐漸提高。
幾元錢,卻帶來了巨大改變。近10年,各年齡段男女生營養不良狀況持續改善,2019年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體重分別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國農村平均增長速度。
這幾厘米、幾公斤,象征著更加健康強壯的中國少年兒童,也飽含著黨和國家全心全意呵護祖國花朵的深情。
“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牢記囑托,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還將走過更長的路,陪伴更多中國孩子茁壯成長。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中午,下課鈴聲響起,貴州省銅仁市第十一小學頓時熱鬧起來,1000余名學生興高采烈地走向食堂。
“今天的菜有青椒炒肉、炒冬瓜、小瓜湯。”該食堂負責人說,起初接手營養餐這項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因為涉及生產、采購、加工多個環節。“以前拿本子記,現在都在平臺里,要什么表,輸入關鍵詞,幾分鐘就能導出來。”該負責人說,自從學校加入“學生營養餐智慧云”平臺,工作輕松了不少,食品安全、財務管理等也更加有序。
云平臺上,學校不僅能實現食材采購直接下單、進出庫自動記錄,還能參考教育部門給出的多個營養套餐方案。學校每天上傳食堂日常的視頻和圖片,方便有關部門監管。
“安全”是這項陽光工程推行的第一準則。
為保障每一元錢都吃到學生嘴里,這些年,教育部與各地早已織起嚴密的食品安全責任網。
比如,教育部建立了實名制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每名享受補助的學生都能在系統里查到;建立完善供貨商評議、招標采購制度,要求各地做好學校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嚴格管控食品、原材料和餐具采供渠道;積極推進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工程,強化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普及;各地各校建立并落實了學校膳食委員會、校長(教師)陪餐制度等。
校園食品安全關系重大,黨和國家始終予以高度重視。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考察時,特地走進師生食堂,仔細察看餐廳、后廚,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一年后,在陜西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走進學校食堂,叮囑學校要清潔好餐具、做好學生的每一頓營養餐。
為進一步鞏固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成效,2020年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多措并舉推動校園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部還聯合有關部門印發《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全面落實校外供餐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和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監管、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嚴懲重處校園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智慧監管帶來更強的“安全感”。
以貴州省銅仁市推出的“學生營養餐智慧云”平臺為代表,海南、廣西、廣東、安徽、河北、福建、北京、甘肅、吉林、河南、青海等省份大力推進校園食品安全“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8%以上。
“家里吃得不如學校好”
“十幾年前,我在這里上學時,要走很遠的山路。學校沒有食堂和宿舍,中午吃口干饃。”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學學生家長貢保當知回憶說。
如今,合作四小6棟教學樓拔地而起,寄宿生住上了公寓樓。而貢保當知最有感觸的是:“孩子老說,家里吃得不如學校好!”
2017年開始,甘南州實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等保障政策,截至2020年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惠及學生35萬人次,實現目標人群全覆蓋。“目前,全州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失學輟學。”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長何治文說。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里,一份份熱氣騰騰的營養餐,不僅是孩子上學的吸引力,更是家長讓娃娃們安心上學的定心丸。
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扶貧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農業部等部門聯合啟動“教育扶貧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作為提高學生資助水平的重要項目,被列入其中。
2016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再次聯合發文,提出進一步擴大地方試點范圍,實現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
在控輟保學攻堅戰中,營養餐和“兩免一補”政策共同為“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兜底。
與此同時,營養改善計劃還通過“農校結合”“農商結合”,成為當地實現脫貧、鄉村振興的車輪。
在曾經的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以“學校+公司+合作社+農戶”為框架,由農戶和合作社根據學校訂單種植養殖農產品,公司集中收購配送到校,實現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保障學校食堂供給的“一仗雙贏”。江西興國縣推進“供餐企業+產業扶貧基地+貧困農戶”結合,帶動500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約占全縣貧困戶總數的28%。
讀懂“粒粒皆辛苦”
中午,廣西柳州市融水縣丹江中學食堂內的“自助餐”開餐了。學生們秩序井然地排隊盛菜。
開設“自助餐”的念頭,源于“心疼”。2018年,時任融水縣丹江中學校長的梁洲發現,學校食堂的剩飯菜一天能裝滿6個泔水桶。“我是農村人,小時候曬著太陽收谷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看到這么多剩飯菜很心疼。”聯想到吃自助餐的經歷,他想著:“在店里吃多少拿多少,能不能借鑒一下,在學校里也搞自助餐?”
于是,丹江中學營養餐的菜品數量由兩葷一素變為四葷兩素。經測算,平均每名學生的飯量由3兩米飯減少至2.2兩,而總體的伙食費維持不變。
“浪費減少了一大半!”負責收拾剩飯剩菜的食堂阿姨馬翠群指著比她還高的泔水桶說,“以前每餐都好幾桶泔水,現在都沒什么剩飯剩菜了,孩子們都很聽話,吃多少拿多少。”
民以食為天,食以儉養德。
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不僅讓孩子們吃飽肚子,還是培養中小學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堅決制止餐飲浪費的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實際上,近年來中小學“光盤行動”早已蔚然成風。
在湖南省祁陽縣,制止校園餐飲浪費深入人心。該縣各中小學、幼兒園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開學第一課教育內容,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并結合世界糧食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深入開展愛糧節糧教育。學校還設立“學生文明就餐監督員”,將學生日常飲食行為納入學生綜合評價。
在河北省承德縣,學校里開展“食育”活動,不僅教給學生食品安全相關知識,規范學生飲食禮儀,還推廣地方文化,幫助學生形成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熱愛家鄉的優秀品質。
江西、天津、寧夏等地印發通知,要求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飲食觀念,建立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的長效機制。
2020年8月25日,全國學生營養辦印發《關于在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決制止餐飲浪費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明確要求指導試點學校加強食堂精細化管理,制定防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具體辦法和獎懲措施,設立“學生文明就餐監督員”,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2021年9月,《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通知》再次強調,加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教育,持續開展“光盤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一份營養餐,強健的是體魄,豐富的是心靈,托起的是祖國明天的太陽。
千萬雛鷹已展翅,必將搏擊千萬里。
這是一場關乎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成長的行動,惠及近3800萬學生,占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4%,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40%。
這10年,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營養健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如何改變千萬中國學生的童年,又為他們奠定了怎樣的成才之基?
通過一組鏡頭,我們一起探尋。
一餐一飲總關情
“兒子在學校能吃上雞腿、牛排,還有紫菜湯、白菜湯……”從老家云南昭通到昆明打工的宋得春是一名外賣騎手,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一早就要把摻著玉米面的米先煮熟,再把飯炒好,用罐頭瓶裝著帶去學校。如今上二年級的兒子的校園生活與宋得春的童年完全不同,他感到很滿意。
對此,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中心學校校長施天平也有感觸。10多年前,他去學生家家訪時了解到,不少農村家庭很少去街上買菜,自家田地種的蔬菜是什么就吃什么,很少能吃到新鮮肉,只有過年過節時能吃上腌制的肉,“一頭豬可以吃兩年。”
而現在,在尋甸縣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除了能吃到早上的“牛奶+副食品”套餐,每天午餐能吃到小炒肉、藕煮花生、番茄雞蛋湯……“一葷兩素一湯”已是標配。
時間回到2011年。
彼時,云南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只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在廣西,黃豆蒸飯、辣椒拌飯是孩子們常見的午餐;在寧夏,開水就干饅頭,是幾乎所有寄宿生的主要食譜;甚至在物產相對豐富的浙江,一碗“豆腐娘”都算得上很營養。
這年10月,改變發生。
為改善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營養健康狀況,根據國務院決策部署,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等15個部門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2年春季新學期開始,中國有2600萬農村學生獲得了每天3元錢的營養餐補助。資金全部來自中央撥款,達160億元。
從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起步,溫暖的腳步走向更多農村學校。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28個省份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其中,國家試點縣727個,地方試點縣1005個。覆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萬所,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77%。
從3元漲到4元,再從4元漲到5元,這10年,營養餐補助標準逐漸提高。
幾元錢,卻帶來了巨大改變。近10年,各年齡段男女生營養不良狀況持續改善,2019年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體重分別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國農村平均增長速度。
這幾厘米、幾公斤,象征著更加健康強壯的中國少年兒童,也飽含著黨和國家全心全意呵護祖國花朵的深情。
“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牢記囑托,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還將走過更長的路,陪伴更多中國孩子茁壯成長。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中午,下課鈴聲響起,貴州省銅仁市第十一小學頓時熱鬧起來,1000余名學生興高采烈地走向食堂。
“今天的菜有青椒炒肉、炒冬瓜、小瓜湯。”該食堂負責人說,起初接手營養餐這項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因為涉及生產、采購、加工多個環節。“以前拿本子記,現在都在平臺里,要什么表,輸入關鍵詞,幾分鐘就能導出來。”該負責人說,自從學校加入“學生營養餐智慧云”平臺,工作輕松了不少,食品安全、財務管理等也更加有序。
云平臺上,學校不僅能實現食材采購直接下單、進出庫自動記錄,還能參考教育部門給出的多個營養套餐方案。學校每天上傳食堂日常的視頻和圖片,方便有關部門監管。
“安全”是這項陽光工程推行的第一準則。
為保障每一元錢都吃到學生嘴里,這些年,教育部與各地早已織起嚴密的食品安全責任網。
比如,教育部建立了實名制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每名享受補助的學生都能在系統里查到;建立完善供貨商評議、招標采購制度,要求各地做好學校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嚴格管控食品、原材料和餐具采供渠道;積極推進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工程,強化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普及;各地各校建立并落實了學校膳食委員會、校長(教師)陪餐制度等。
校園食品安全關系重大,黨和國家始終予以高度重視。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考察時,特地走進師生食堂,仔細察看餐廳、后廚,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一年后,在陜西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走進學校食堂,叮囑學校要清潔好餐具、做好學生的每一頓營養餐。
為進一步鞏固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成效,2020年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多措并舉推動校園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部還聯合有關部門印發《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全面落實校外供餐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和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監管、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嚴懲重處校園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智慧監管帶來更強的“安全感”。
以貴州省銅仁市推出的“學生營養餐智慧云”平臺為代表,海南、廣西、廣東、安徽、河北、福建、北京、甘肅、吉林、河南、青海等省份大力推進校園食品安全“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8%以上。
“家里吃得不如學校好”
“十幾年前,我在這里上學時,要走很遠的山路。學校沒有食堂和宿舍,中午吃口干饃。”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學學生家長貢保當知回憶說。
如今,合作四小6棟教學樓拔地而起,寄宿生住上了公寓樓。而貢保當知最有感觸的是:“孩子老說,家里吃得不如學校好!”
2017年開始,甘南州實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等保障政策,截至2020年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惠及學生35萬人次,實現目標人群全覆蓋。“目前,全州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失學輟學。”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長何治文說。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里,一份份熱氣騰騰的營養餐,不僅是孩子上學的吸引力,更是家長讓娃娃們安心上學的定心丸。
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扶貧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農業部等部門聯合啟動“教育扶貧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作為提高學生資助水平的重要項目,被列入其中。
2016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再次聯合發文,提出進一步擴大地方試點范圍,實現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
在控輟保學攻堅戰中,營養餐和“兩免一補”政策共同為“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兜底。
與此同時,營養改善計劃還通過“農校結合”“農商結合”,成為當地實現脫貧、鄉村振興的車輪。
在曾經的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以“學校+公司+合作社+農戶”為框架,由農戶和合作社根據學校訂單種植養殖農產品,公司集中收購配送到校,實現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保障學校食堂供給的“一仗雙贏”。江西興國縣推進“供餐企業+產業扶貧基地+貧困農戶”結合,帶動500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約占全縣貧困戶總數的28%。
讀懂“粒粒皆辛苦”
中午,廣西柳州市融水縣丹江中學食堂內的“自助餐”開餐了。學生們秩序井然地排隊盛菜。
開設“自助餐”的念頭,源于“心疼”。2018年,時任融水縣丹江中學校長的梁洲發現,學校食堂的剩飯菜一天能裝滿6個泔水桶。“我是農村人,小時候曬著太陽收谷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看到這么多剩飯菜很心疼。”聯想到吃自助餐的經歷,他想著:“在店里吃多少拿多少,能不能借鑒一下,在學校里也搞自助餐?”
于是,丹江中學營養餐的菜品數量由兩葷一素變為四葷兩素。經測算,平均每名學生的飯量由3兩米飯減少至2.2兩,而總體的伙食費維持不變。
“浪費減少了一大半!”負責收拾剩飯剩菜的食堂阿姨馬翠群指著比她還高的泔水桶說,“以前每餐都好幾桶泔水,現在都沒什么剩飯剩菜了,孩子們都很聽話,吃多少拿多少。”
民以食為天,食以儉養德。
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不僅讓孩子們吃飽肚子,還是培養中小學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堅決制止餐飲浪費的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實際上,近年來中小學“光盤行動”早已蔚然成風。
在湖南省祁陽縣,制止校園餐飲浪費深入人心。該縣各中小學、幼兒園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納入開學第一課教育內容,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并結合世界糧食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深入開展愛糧節糧教育。學校還設立“學生文明就餐監督員”,將學生日常飲食行為納入學生綜合評價。
在河北省承德縣,學校里開展“食育”活動,不僅教給學生食品安全相關知識,規范學生飲食禮儀,還推廣地方文化,幫助學生形成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熱愛家鄉的優秀品質。
江西、天津、寧夏等地印發通知,要求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飲食觀念,建立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的長效機制。
2020年8月25日,全國學生營養辦印發《關于在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決制止餐飲浪費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明確要求指導試點學校加強食堂精細化管理,制定防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具體辦法和獎懲措施,設立“學生文明就餐監督員”,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2021年9月,《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通知》再次強調,加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教育,持續開展“光盤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一份營養餐,強健的是體魄,豐富的是心靈,托起的是祖國明天的太陽。
千萬雛鷹已展翅,必將搏擊千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