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蟹塘纠纷,宿迁李维不得已百元一斤卖蟹,损失惨重背后有何隐情?
网红包蟹塘一笼一万遭质疑 中秋螃蟹买卖的虚实与坑
就连名气最大的湖蟹都不敢一口价100一斤,有人却让网红按这个价收,还要整笼结算。
李维刚刚从新疆散心回来,后台来条信息:宿迁一位塘主嗓门不小,喊他去“救场”,说蟹肥了卖不动。节前吃蟹的劲头上来,他动了恻隐心。
人到塘边,两人先寒暄。塘主端起样品炫耀,称养了两年,公蟹半斤,母蟹四两。李对蟹不在行,脱口问一句“能不能抽水抓”。这一问,气场立马倒了个个。
塘主摆出老手姿态:抽水伤蟹,得下地笼。报价更硬:一笼抓一百多斤,按一万一笼结。低于80斤免单,高于就付钱。十笼,话不多说就下。
先蒸两只尝鲜,蟹黄真厚。李拿蟹跟啃猪蹄一样,吸两口算过瘾,心里暗戳戳期待今晚的“厚利”。
夜里打光,池里蟹影密密麻麻。第一笼114斤,李乐开花,按100一斤心里一算,仿佛多出来的14斤就是赚的。
后面几笼没那么给面子,有一笼刚过82斤,有一笼称出来才64。十笼拉完,总量1062斤。按约定,他转给塘主9万。
他又联系宿迁的京东生鲜,希望整批出。收货员说能收,但要全检:腿要齐、壳要硬、黄要足、重量要到位,不达标直接剔。
网友冲上来泼冷水:“捞出来就开始掉秤,断腿断脚是常态。”“你从农户手里100一斤收,平台按八折都难保利润。”
本地人晒价:市场散买母蟹最高也就60左右,做批发更低。节前贵不假,一口价照顶收,风险全在买方。
这事透出三层心态:一是救急的热心,二是对供应链的不熟,三是对损耗的轻估。水产讲等级、讲存活率、讲挑拣率,没这些表,账面“赚”都是乐观。
家里人也会担心,钱不是风吹来的。做内容容易被“人情”牵着走,做生意得把尺子拿稳。善良不该被拿来试刀,热心要配专业。
反思一句:买的是螃蟹,算的是规则;看见的是蟹黄,看不见的是流程。
中秋近了,爱吃就吃口真鲜,别被噱头带跑。要是有靠谱的收货标准、保存办法、议价技巧,拿出来互通气,免得大家一脚踩泥。
评论区开个小黑板:你挑蟹最看重哪一项——产地、个头、黄膏、价格、活力?按心里的重要程度拍个序,我把高赞经验做成“避坑清单”,节后看看谁的选蟹秘籍更管用。
杠杆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神器,盈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