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一场本该温暖的“寻子行动”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导游唐某某带领一个9人小团游览时,一名12岁男孩在景区大巴上睡着,车辆启动后未及时下车。
唐某某发现人数短缺后,立即驱车赶往下一站“水月阁”,在警务室找到孩子并将其安全送回集合点。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一句“谢谢”,而是男孩父亲的拳脚相加——对方二话不说掐住唐某某脖子,将其摔倒在地,后背撞上栏杆。
唐某某当场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自费垫付医疗费,直到当晚9点半才完成住院手续。
更令人心寒的是,打人者一家从头到尾未露面,甚至在社交平台辩称“导游态度差激化矛盾”,还扬言“来丽江别惹导游”。这番言论迅速被删除,却引发全网怒斥:“救人反被打,还有天理吗?”
双方各执一词:是“监护失职”还是“服务瑕疵”?
导游自述:拼死拼活只为游客安全
从业十余年的唐某某表示,事发时他第一时间协调车辆、疾驰追赶,仅用半小时便找回孩子。“孩子平安回来,我连口水都没喝,结果换来了拳头。”他委屈道,“就算服务有疏漏,能用投诉解决的事,为何动手?”
家长舅舅反驳:3800元高端团,导游全程催命
孩子舅舅朱先生承认其兄动手,但归咎于导游“失职”:未清点人数导致孩子坐过站,且全程催促游客赶行程,对高原反应呕吐者不管不顾。“我们花了高价,却换来冷脸服务!”
网友炸锅:底线在哪?
舆论几乎一边倒支持导游:
“孩子是家长自己没看紧,导游仁至义尽,打人就是犯罪!”
“服务态度问题能报警投诉,动手就是违法!这家人怕不是把旅游当‘主仆游戏’?”
“导游群体被黑多年,这次终于站直了腰,必须严惩施暴者!”
舆论焦点:谁该为这场荒唐冲突买单?
1. 监护责任VS职业责任
家长失责:孩子睡着未唤醒,下车时未确认同行者动向,本就存在疏忽;
导游尽责:发现孩子遗漏后第一时间补救,行动迅速且未耽误后续行程。
2. 暴力能否“合理化”?
朱先生称“导游态度不好”,网友反驳:“就算对方语气重,就能掐脖子撞栏杆?这是解决问题还是耍流氓?”
3. 行业痛点再暴露
事件折射出旅游业长期矛盾:
游客对“高价团”期待过高,认为“付费即上帝”;
导游工作强度大、投诉压力高,服务稍有瑕疵易激化矛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官方介入:警方立案,文旅部门调解遇阻
据丽江警方通报,案件已按治安案件立案处理,打人者面临拘留或罚款。文旅部门介入调解,但因家属拒绝赔偿7万元(含误工、医疗、精神损失费),双方仍未达成和解。
更令人气愤的是,唐某某申请调取现场监控遭景区拒绝,被迫公开求助目击者提供视频证据。“如果连真相都捂住,谁还敢为正义出头?”一名导游群成员留言。
网友呼吁:别让善意寒心,底线不容践踏
这场冲突撕开了两个群体的伤疤:
导游群体:常年背负“黑导游”污名,此次集体发声:“我们不完美,但绝不该被暴力惩罚!”
游客群体:部分人将“消费心态”异化为“霸权逻辑”,把服务者当出气筒。
正如网友所言:“导游的错可以投诉,但拳头打碎的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结语:暴力没有赢家,反思才是出路
唐某某躺在病床上,等不来一句道歉;打人者一家或许正计算赔偿金额,却不知早已输掉道德与法律的尊严。
这场冲突没有赢家:
导游行业信誉再受冲击,
游客形象被贴上“暴力”标签,
丽江旅游的口碑也蒙上阴影。
唯有依法追责、理性对话,才能让服务者安心履职,让游客学会尊重。毕竟,旅行的意义,不该是“互相伤害”,而是“双向奔赴”。
今日互动: 你觉得导游该为孩子坐过站负责吗?暴力能否解决服务纠纷?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杠杆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神器,盈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