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8月15日电(记者张瀚暘、吕泽)盛夏的贺兰山东麓,阳光倾泻在草原与山坡上。6只黄褐色成年普氏野马正带领一大一小两只浅黄色马驹在水洼饮水,其中一只成年野马警惕地环顾四周,守护着马群安全。
山坡上,3个年轻人正持设备观测。这支由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是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合作项目成员。他们驻扎在保护区红果子管理站,负责追踪观测普氏野马种群。
普氏野马动作敏捷、行踪不定,在广袤的保护区内与野马“同行”可不容易。“小分队”带着记者顶着烈日,跑了一上午,去了好几处野马可能会出现的地方,结果都扑了空。这个河滩观测点,是3人根据蹄印方向和粪便印记,一点点“摸”过来的。幸运的是,我们恰好寻到1号马群——这个马群近期新诞生了一只小马驹。“小分队”抓紧开始记录它的生长情况以及整个马群的行为变化。
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大型野生动物,曾一度在野外绝迹。1985年我国启动实施“野马返乡”计划,从国外引回野马并在新疆和甘肃建立繁育基地。从2024年开始,宁夏分三个批次将18匹普氏野马从新疆引入宁夏贺兰山,实施野化放归工作。今年4月13日,被引入贺兰山的普氏野马在野外顺利产下一匹小马驹,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引入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而小分队正观测的这只小马驹,是又一只具有“宁夏户口”的普氏野马。“你看,小马驹饮水觅食时,母马始终四处张望警戒,其他成年马则将它们围在中间。”小分队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在读博士王一晨指着马群解释,这些细微行为正是野马社群保护幼崽的本能体现。他来到贺兰山的主要课题是调查马胃蝇等寄生虫对普氏野马的感染情况,以便为驱虫工作做准备。
几只飞鸟从空中掠过,马群似乎察觉到什么。由头马带队,马群小跑着绕到山坡后,渐渐消失在视野中。
“走,赶紧采样!”王一晨一声招呼,3人抓起采样袋冲下山坡,分头奔向马群停留过的区域。渐行渐远,3个人的身影逐渐融入原野。他们与野马的同行,不光要追随着它们的踪迹,还要陪伴这个濒危物种一步步回归自然。
“采样主要是收集马粪,越新鲜越好,它能告诉我们好多信息:胃口好不好,有没有寄生虫,情绪是紧张还是放松……”王麗婷是“小分队”里唯一的女生和本科生,趁着暑假来参与科研实践。“当我知道要来观察普氏野马时,真的特别兴奋,我一直对有蹄类很感兴趣。”虽然是本科生,但王麗婷做科研的劲头丝毫不输二位师兄。发现一处“样本”后,她迅速戴上手套,拾起其中一块放到密封袋里,同步记录下地点编号和采集时间。“小分队”穿梭在草原与山麓中,平均每天要采集八到十份不同区域的样本。
从早上九点出发,到完成观测和采样工作,已是傍晚六点。返回管理站后,“小分队”还要对样本分装整理、存入冰柜。这些样本最终要带到位于北京的实验室,用于分析马群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状态。
过去20年,北京林业大学的普氏野马研究团队先后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积累了超过100匹野马的追踪数据。通过长期的数据跟踪和样本分析,团队在普氏野马水源地改造、生存状态评价、种群遗传管理和马胃蝇防控等问题上取得突出成果,为普氏野马种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小分队”的导师胡德夫教授表示,建立普氏野马野生种群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团队的目标是让真正野生的普氏野马在大自然中自由驰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夕阳西下,红果子管理站的灯光依次亮起。灯下,年轻人整理着当天的数据。窗外,贺兰山脉的轮廓在暮色中静静延展。
杠杆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神器,盈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